算法岗有没有泡沫

用户头像
极客思享
关注
发布于: 2020 年 10 月 08 日
算法岗有没有泡沫

新近组了个饭局,发现来的各大厂的算法leader,都一副萎靡不振的模样,一问,都忙着筛秋招的简历呢,今年这秋招,投算法的像雪片一样飞过来,大抵高校计算机类的导师,都纷纷转型深度学习了,而候选人也个个刷过比赛,不拿到前几名都不好意思说出来,从GBDT到BERT的原理更是倒背如流无所不知。于是,算法岗的面试官都是筛简历筛到老眼昏花,来左边儿一起画个顶会,在你右边再画个Kaggle,繁重的业务之外,面试更是一场接一场,头昏脑涨。

有人说,这是算法岗的泡沫,一触即破,好比回溯几年前的客户端开发,随便上个北大青鸟就可以收割offer了,等风潮一过铁定要凉。

面对层出不穷的劝退帖,我嘿然一笑,短期泡沫肯定是存在的,但是放长到十年维度的时间来看,投算法岗有没有问题?我觉得依然是应届生较好的一个选择,理由有三。

存储在云端的数据仍然处于迅速增长之中

算法的实质,无非就是更高效更精准的实现数据之间的匹配。AI爆火的根本原因,既不在于神经网络的崛起,也不在于分布式计算的普及,而是数据量的暴增使得依赖算法匹配数据成为一个划算的生意。放眼未来,虽然互联网人口的红利已经接近饱和,数据这个基础引擎仍然维持着超过50%的年增长率。一方面既得益于创造内容的门槛被极大拉低,另一方面也说明数据的价值得到了普遍的认同,对数据的收集和利用越发精细。数据越多,处理和提炼数据的复杂度就越高,自然会产生更多更大的算法需求。只要数据增长的引擎不熄火,持续有数据匹配的需求,算法岗就铁定不会凉。

算法岗的入门门槛更高

算法工程师处在研发和研究两个领域的交叉点,难以想象有哪个技术岗位对于学术论文阅读的要求,可与算法岗相匹敌。哪怕撇开对学习和学术履历、实践经验等方面的硬性要求,公式的推导、算法原理的融会贯通仍然是顶级的智力游戏。这就决定了算法岗的入门门槛本来就相对要更高,而AI的爆火吸引了越来越多候选人涌入这个行业,算法岗的竞争残酷程度直接上升了好几个量级,从前刷刷题背背西瓜书就能手抓一把好offer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但凡竞争激烈的岗位,哪怕不是最优的选择,也肯定是一个较好的选择。因为能跨越入门门槛的,本来就是智力和勤奋程度更出色的候选人,有机会和更聪明更努力的人一起工作,怎么看都对职业生涯的起步有利无弊。多年前做高考咨询,有位小朋友问我,A高校专业排名第三但分数较低,B高校专业排名第五但分数较高,该选哪个?我建议去B,因为录取分数决定了同龄人的智力与勤奋程度,而专业排名更多取决于实验室的研究实力,不是向着留校任教走学术的路子没必要考虑。择业也是如此,从前最聪明的学生都在考CFA准备着进投行咨询,现在最聪明的学生都在忙着神经网络调参打比赛,本质上是一样的。只要具备追逐泡沫的条件,就应该投身其中,全局最优对于应届生的阅历绝对是一个NP难问题,倒不如梯度下降法这类朴素的优化思路来得实际,找准一个眼前最火的方向,先做到极致。我见过顶会论文可以打牌但最终转型的美女产品经理,也见过连续Top绩效然后转岗做算法的后台开发,都不影响他们华丽转身之后大杀四方。

延伸阅读:程序员如何才能月入七万?

算法岗的成长曲线更陡峭

顶级的算法工程师,必须在数学、编程、分析、业务这四个方面都不可以有短板,培养一个顶级的算法人才,耗费的时间要比其他技术岗位要长,成材率也更低。当然,陡峭的成长曲线就意味着只有极少数人能走到顶端,能独当一面的人才永远是一将难求,与此同时,算法岗的技术成长上限更高,你不需要在步入职场的五到十年之后就遇到技术突破的瓶颈,而只能依靠转管理来延长职业寿命。如果你愿意在技术的一线持续精进,算法岗将是一个非常适合的方向。

但是,对于有志于算法岗的应届生,我仍然有以下三个求职建议给你们:

从大平台开始,尽量逼近流量中心

许多年前互联网的江湖还是后台开发薪资最高,HR习惯用不同量级的DAU对应不同的薪资:千万级别的要比百万级别的差一截,亿级别的那就是江湖罕见的大牛了,如果有愿意动的都是抢着开价。后台开发的技术本身并不是什么奥秘,但随着用户数的上涨,再合理的架构也会遇到各种意料之外的挑战,而解决问题的方法往往充满灵光一现的巧妙,不经历是永远不会知道的。拥有市场上稀缺的经验,是一个职业履历的加分项。算法岗也是类似,你所服务的用户越多,分众越细,算法匹配能产生的额外价值越大;线上对资源和耗时的要求也更加严格,面临算法效果和算法性能的trade off也更加复杂。当选择offer的时候,不妨暂把薪资条件放一边,优先看哪个offer有机会(不一定是现在,也许是未来)去创造服务到更多用户的算法,为长远的职业发展构筑更坚实的壁垒。

选择搜索或推荐等与用户关系更密切的领域

深度学习这一轮的发展,是从图像和语音这类相对通用的领域发起的,面向通用领域的算法工程师,算法味会更浓一些,和学术研究挂钩更紧密一些,具体到工作内容,更多需要独自攻坚某个课题,和产品、运营横向打交道的机会少一些,发展空间偏纵向求深度,同时产出论文的机会更多。这类岗位更适合目标比较明确、能静下心花很长时间把一个问题搞深搞透的人。当然,对于算法岗的这一分支,我仍然觉得最合适的做法是先读取相应领域的博士,获得充分的学术训练以后再转战工业界。此外,这一类岗位面向通用领域的算法岗,因为业务特殊性不显著,容易出现赢家通吃的局面,给小平台或小团队的生存空间很小,选择平台之时要更加谨慎。其实对于算法岗的候选人,更广袤的天地在于搜索或推荐等和用户息息相关的强业务领域。这类领域没有一招鲜的万金油方法,更多需要埋首于业务之中,从业务目标、数据、特征、算法、策略等多个维度找到最优的结合点,通过实验系统快速试错与提升指标。这才是大部分优秀算法工程师脱颖而出的残酷丛林,也是更适合普通人升级打怪的成长路径

有机会的话去做在线算法吧!

在线算法是指它可以以序列化的方式处理输入,也就是说在开始时并不需要已经知道所有的输入。与离线算法相比,在线算法的链路更长,涉及到多个上下游模块的配合,对计算性能、抽象能力、数据一致性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供在线算法服务的过程中,需要和工程团队紧密配合,有机会感受到算法和工程在思维模式、能力栈之间的差异,找到算法和工程的最优平衡点,是一个项目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而两种思维方式的碰撞,对算法工程师的成本意识、工程能力和架构设计能力的提升大有助益。在线算法的另一挑战,来自线上线下效果不一致的翻车现场:离线AUC提升爆表,喜上实验正向寥寥,奏一曲凉凉送给自己。在线算法牵涉的链路过长,排查起来异常费力,十分考验算法工程师的业务理解能力和问题Debug能力。对于从实验室的空中楼阁步入工业界的钢筋水泥的应届生来说,在线算法是一个能让你快速进入状态的修罗战场。

最后,祝大家在泡沫中玩得愉快。



发布于: 2020 年 10 月 08 日 阅读数: 40
用户头像

极客思享

关注

还未添加个人签名 2020.10.04 加入

还未添加个人简介

评论

发布
暂无评论
算法岗有没有泡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