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确定怎么选择,该怎么办?
我有个朋友一直不知道自己在职业上想要的是什么,这个问题已经悬而未决很多年了。相信大家都曾经思考过这个问题。人生面临的选择林林总总,让人焦虑,让人踌躇。
不确定很正常
如果你为此而苦恼,那我觉得你一定是有这样的想法:“这个问题存在一个正确答案,我可别选错了。”
这个想法是错误的,因为这个问题的两面——世界和自己,都不确定。
客观上的不确定:现实世界本身就充满着不确定性,我们的认知边界也限制了我们对这些不确定性的判断能力,也就是“未来会怎么样”。
主观上的不确定:很多时候我们做的选择,是价值层面的判断,说白了就是“喜欢还是不喜欢”。
我们需要接纳客观上的不确定性,这是现代社会的普遍现象,绝对确定的世界也不是一个美好的世界。面对客观不确定性,要努力拓展自己的认知边界。
但是接纳起来并不像说起来那么容易。研究表明,担忧者很难接受不确定性。不确定性让他们心烦意乱,让他们接下来很难采取积极的行为方式。他们做的一件事是焦虑。这样就很容易陷入到不确定-焦虑的恶性循环中去。
人类在面对不确定的问题时,想象力是高度丰富的,会沿着问题本身、自我、人际关系、财务、家人一路想下去,发现更多的不确定因素。这种非理性、杂乱无章的思考方式,会以进一步加剧焦虑,从而螺旋下降,一发不可收拾。而且,这时候最想做的就是让事情变得确定,效果恰恰是南辕北辙。
重要的是开始行动
要打破不确定-焦虑的恶性循环,最重要的是放下对正确答案的执着,迈出行动的步伐。
比如,我要不要参加 28 天写作营,不确定的事情多了:能不能写得出来、会不会写着写着就不想写了、写出来的文章大家会不会觉得很渣、会不会耽误太多时间、公开写作到底是不是像他们说的那样有价值。吴军老师在《态度》当中有这么一段话,我觉得很有道理:
如果你在做之前就开始算概率,很多事根本不会开始做。年轻人和老年人的一个差别在于,前者很多时候不知艰难,努力去做了,也就做成了,而后者因为有过失败的教训,知道一件事不是那么容易做成,想想做成的可能性,算算成本,还没有开始,就已经放弃了。努力了,至少还有一个希望;放弃了,则永远不可能有希望。
实际上,很多选择的结果,并不在你做出选择的那一瞬间决定,而是要看你能投入多少、是不是有恒心、是不是有认真的态度。只有全力以赴地去做,才有可能做得足够好,之后才有可能喜欢或者认同,喜欢之后就更有动力去做。兴趣的培养就是这个道理。
提高做选择的能力
做不出选择,归根到底还是能力的不足。
如果我们从小就很少去独立思考、独立选择,那很容易被社会和家庭定义了一条正确的路,好好学习、考个好大学,在学校里一切都是有正确答案的,所谓标准答案。不一样就是错。这是很多人有了自由选择的机会之后,反而茫然无措的根本原因。
一切都要有个开始,做选择也不例外。除了要多拓展认知边界,充分认识不确定的问题本身之外,不断练习自己的思考能力,做选择的能力也很重要。不妨从日常生活中一些更具体的选择做起,比如去餐厅吃饭,就别随便了,「自己对自己的体验负责」,认认真真地去点菜。
另外,复盘也很重要,经常去反思自己做选择的方式,能帮助你快速提高做选择的能力。因为我们面临的是一个不确定的世界,所有选择产生的结果,都包含了运气,所以我们不能只是知道这道菜不好吃,下次不点了。更应该去分析决策过程,当时为什么点的这道菜,是因为大众点评推荐,还是因为服务员推荐,还是图片好看。
系统思维要求我们仔细评估决策的质量,而不仅仅是结果的质量。
总结
如果你的困惑只是日常事务上的,那就开始行动吧,快速试错。如果你在人生层面有困惑,不妨在行动的同时,听听杨绛先生的忠告,「你的问题主要是读书不多而想太多」。在这个碎片化阅读的时代,沉下心来去系统地读一些好书,不是容易的事。但也只有这样,才能开拓视野,让有限的人生阅历得到延伸,独立思考的能力得到提高,在面临选择的时候才会不困惑。
参考文献:
《克服忧虑(第二版):认知行为自助手册》,凯文·莫里斯;马克·弗里斯顿
《对赌:信息不足时如何做出高明决策》,安妮·杜克
《态度》,吴军
《相变》,萨菲·巴赫尔
版权声明: 本文为 InfoQ 作者【Justin】的原创文章。
原文链接:【http://xie.infoq.cn/article/dfef23b9a378f15a5971a9220】。文章转载请联系作者。
评论 (2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