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模型 - 概念篇
芒格说:“要想成为一个有智慧的人,你必须拥有多个思维模型。”
那到底什么是思维模型呢?
引用《模型思维》书中的“智慧层次结构”图。
金字塔的最底层是数据。数据代表各种事件和现象,比如你出门看见下雨了,这就是一个数据。数据本身没有组织和结构,也没有意义。数据只能告诉你发生了什么,并不能让你理解为什么会发生。
数据的上一层是信息。信息是结构化的数据。你看见下雨只是数据,但如果有人统计哈尔滨市在2019年7月份这一个月总共下了多少雨,这就不是简单的数据了,而是信息。信息是很有用的,可以用来做分析和解读。
信息再往上一层是知识。知识能把信息组织起来,告诉我们事件之间的逻辑联系。有云导致下雨,因为下雨所以天气变得凉快,这都是知识。成语典故和思维套路都是知识。模型,则可以说是一种高级知识,能解释一些事情,还能做预测。这种把现实问题抽象化和简化,让问题能够被逻辑推演的知识就是思维模型。
认知金字塔的最上一层,是智慧。智慧是识别和选择相关知识的能力。换句话说,智慧就是在什么情况下使用什么样的思维模型,这就要求我们有多个思维模型做储备,只有一个思维模型的人,很容易做出那种“手里拿着锤子的人,世界就像一个钉子”的事情来。同时,我们还要了解每个思维模型的使用边界,因为思维模型是抽象化和简化了的真实问题,这必然会导致你忽略很多因素,才能让问题可以得到推演,这么做很容易得到错误的结论。菲茨杰拉德在《崩溃》书中写道:“检验一流智力的标准,就是看你能不能在头脑中同时存在两种相反的想法,还维持正常行事的能力。”遇到具体问题,你得知道选择哪一个或几个思维模型最有用。这才是智慧。
我们到底应该怎么看待模型?
我觉得,模型其实是一个人最底层的思维系统。它比知识和方法,还要底层。有时候,你做事的方法可能都对,但就是达不到预期的结果。归根结底,很可能就是用错了模型。比如在职场上,有人抱怨,为什么我天天加班,对领导唯命是从,但升职加薪却没我的份?其实说到底,他是在用友谊模型看待工作。觉得自己付出了忠诚,就应该获得同样的忠诚。还有人把工作当作打仗,用战争模型。有人把公司当成家,用家庭模型。当然,咱们在这不是要说谁对谁错,而是想说,很多时候,模型比方法更重要。假如你发现,自己做事的方法都没问题,但就是无法获得预期的结果。你可能要反思,是不是在一开始,就用错了模型。
那如何学习思维模型呢?
1、从现实中遇到的问题,总结出思维模型。成甲在混沌大学课上提出了一个“问思模”方法,即问题→思路→模型。问题就是发生的事情,思路就是解决问题的思路。模型是抽象化和简化现实问题,通过逻辑推理得出的解决方案。
2、重要领域、重要学科的底层思维。
3、跟着专业的人学习。比如看书和思维模型课程(推荐混沌大学与得到)。学习并不是光看视频或者文稿。还要做笔记。推荐一个成甲老师提倡的五星笔记法,也就是学习的过程中解答5个问题,有点类似于我们阅读完一篇文章时,要理解6W1H,即when(时间),where(地点),who(人物),what(什么事情,相当于我们说的发生),how(怎么回事,相当于我们说的故事的发展),why(为什么,回答疑问,给出结论)。还有一个which(哪一个)。而学习思维模型,我们需要回答下面5个问题。
问题一,核心内容是什么?学习之前先自己查资料,了解基础框架。
问题二,逻辑是什么? 老师讲的逻辑是怎样的,以及如何验证。
问题三,疑问和启发是什么? 听的过程中记录疑问和启发。
问题四,背后的思维模型是什么? 可能用到了哪些思维模型。
问题五,可以应用实操的是什么?在现实中的哪些场景也能使用?
最后,如何应用思维模型?
多层次:不同层次,不同解决方法。在公司中,底层员工、中层干部、高层管理、创始人,虽然面对的是同一个问题,但解决问题的方案是不一样的。你只有站在多个层次上思考,才能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
多视角:同一层次,不同角度。比如,对于异常买卖纠纷,你就得站在用户视角、商家视角、平台视角、社会视角等多个视角来分析,否则你获得到的信息就是不全面的,容易失真。
参考文献:
【1】斯科特•佩奇,《模型思考》,湛庐文化/浙江人民出版社,2019-11-1出版。
【2】万维刚《精英日课3·模型思考》,得到。
【3】成甲《思维模型》混沌大学2019商学院。
版权声明: 本文为 InfoQ 作者【石云升】的原创文章。
原文链接:【http://xie.infoq.cn/article/da020ef9be7713f17724a37ad】。
本文遵守【CC-BY 4.0】协议,转载请保留原文出处及本版权声明。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