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 “996” 与 “35 岁”魔咒,需要一个“领头羊”
作者 | Leo Huang(黄力菲)
要打破这个非合作博弈的均衡,必须有公司的引导和介入。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uqThWK4iRDUjVc2tZqtmjQ)
作为一个美国 IT 的业内人士,我一直关注国内 IT 的发展。35 和 996 这两个数字在微信里,不论是朋友圈还是公众号里,都是屡见不鲜了。
程序员上班是没有时间和空间界限的, 996 是程序员还能维持身体健康和家庭和睦的底线了:再增加工作量,个人生活上的损失就会超出事业上的获利;减少工作量,就会在职场上吃亏。如此,没有人能单方面的改变策略来获得更大的综合利益,这就是这场博弈的均衡点。996 造成的另一个局面就是 35。35 岁已经成为程序员公认的职场分水岭,年纪大了,有家有小,确实在体力上拼不过年轻人,在这种加班文化下被淘汰也是很自然的结果。
如何避免 996 和 35 ?
只能靠企业文化。
螺丝钉与 10 倍程序员
如果一个公司只是把“普通程序员”当作工人或是螺丝钉,那么他们看中的是执行力和埋头苦干的精神──不一定要有多少创新,因为方向上面都定好了。
为什么 996 这个非合作博弈在另一些 IT 公司不成立呢?
谷歌的高管给出了他们的招人准则,就是所谓的“smart creative”:他们不是传统的 knowledge workers(知识工人),而是非常有创造力,敢于尝试,不怕失败,“不听话”的工程师。
这样的人在 Facebook 叫做 hacker。这样的人在网飞叫做 creative worker。他们可以用 996 来约束吗?不可能,这么做是以最快的速度把你的 smart creative 推向你的竞争对手的怀抱。他们是靠创造力来为公司创造利润的。
要打破这个非合作博弈的均衡,必须有公司的引导和介入。美国这方面做的不错很多大公司费尽心机地阻止 996 的发生,公司要的人才不是依靠时间贡献价值的螺丝钉,而是能够产生 10 倍效益的工程师。这种局面在这种文化之下,自然而然打破。这样的文化之下,公司与员工是双赢的局面。
天才也需要时间的积累
很多企业隐形避免招聘 35 岁以上程序员,但是这有问题,美国不仅仅法律禁止,很多情况下企业的公司文化把年龄和性别歧视给排除了。
为什么 35 在国内是个坎,就是因为我们前面讨论的程序员的价值定位问题。如果作为智力劳动者,那么拼体力,拼奉献是拼不过年轻人;但如果找的是 smart creative 和十倍程序员,那就是另一回事了。这样的人才不是靠加班加出来的,也不是由年龄决定的,天才也需要时间的积累,具体请参考 Malcolm Gladwell 的一万小时定律。
如果程序员都着急转去做管理,那么再好的人才也没有足够的空间发展。解这个局需要整个业界的改变,如果整个业界都是那 35 为切割线,那么他们也没有选择。
期待领头羊企业出现
解铃还须系铃人──非合作博弈的僵局同样可以用博弈的方法来解,但是这个需要从公司内部的博弈上升到产业界博弈。没有人喜欢 996 和 35,如果在中国有一两家公司能够以 smart creative 为团队,达到像网飞所追求的人才密集度(talent density),摒弃加班文化,产生巨大的创新和十倍的效率,做到产业的第一,以他们的企业文化和竞争力吸引更多的 smart creative,形成正反馈,那么他们就有可能成为这场新的非合作博弈的领头羊,成为竞争者的效仿对象,从此改变产业博弈的走向,走向一个优的均衡点。
国内最近十年的 IT 和互联网迅猛发展,很多领域已经开始领先世界,全球有目共睹。我希望国内的同行在这个 996 和 35 的局面上能够有所突破:“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