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点什么

喔,明白了,成功也是一种苦难

发布于: 2020 年 04 月 23 日
喔,明白了,成功也是一种苦难

估计很多人都有在书包里放本书的习惯,上班或者出差途中拿出来翻翻,我也是,最近放的一本是《心法——稻盛和夫的哲学》。基本看完了,这儿做个总结。下一本要被放到书包里的,是我们池老师推荐的《趋势——商业巨变时代的300条建议》。



我经常给别人说,我是稻盛和夫的门徒,我很欣赏他的生命历程。稻盛和夫现在已经90高龄,创造了京瓷和KDDI两个世界500强公司,而且还让濒临破产的日航在一年之内成为全球盈利最好的航空公司。晚年的稻盛还成立了专门分享他经营哲学的“盛和熟”,给年轻企业家提供帮助。



如果只是商业上的成就,稻盛和夫还不足以为世人所敬仰,我认为他更让人佩服的是他的“完人”品格,一生都在努力提升自己的“心性”。他的“六项精进”不知影响了多少人,我每天早上醒来的时候,基本都要默念一下,上次在家庭会议上还给家人都做了分享。



  1. 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

  2. 要谦虚,不要骄傲

  3. 要每天反省

  4. 活着就要感谢

  5. 积善行,思利他

  6. 不要有感性的烦恼



《活法》这本书虽然很小,但涵盖了对人生的理解,对社会的关切,以及如何经营企业,如何提升自己等。很多地方都让我感慨良多,深以为然,也解答了我许多疑惑。



比如说佛教中的轮回概念,这个我从前很难理解。在稻盛和夫的解释中,他说其实我们轮回的不是肉体,而是意识体。我们之所以要努力,就是因为这个意识体一直不是很纯洁,需要每一世都要努力。通过“重复这样的循环,不断提升人格,慢慢接近神佛,心灵的纯美达到了如来的境界。提升到这么高的水准,就佛教的说法,不需要再轮回转生了。



他还用佛教的“六度”概念解释教育孩子懂得抑制欲望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抑制。至少有两条必须教给孩子,一条是帮助别人,就是“布施”,一条是明确不允许做的事,就是“持戒”。努力奋斗,就是“精进”,忍耐忍受,就是“忍辱”,这两点必须让孩子在生活实践中自己掌握。



不让孩子吃苦,对孩子的成长其实并没有好处,正好相反,为了磨练人格,吃苦受累必不可缺。



对于因果报应这个通俗的道理,其实很多人是不信的。在书中,稻盛和夫给出的说法是,因果报应一般不会及时而鲜明地呈现,所以大家都不相信。确实,在短时间内,这样对应的结果往往出不来,但是从 10 年、20 年、30 年甚至 40 年这样的长时段看,因果一定会对应。即使在今世,因果没有报应,在彼岸的世界也会实现。这样一来,很多的情况就说的通了,比如有人说自己一直做好事,为什么运气还那么差,那是因为前世做了坏事;比如说有些人很坏,为什么还大富大贵,那可能是因为前世做了很多善事等。



关于我们生活中经常遇到的烦恼和憎恶,《活法》中有一章节也做了解释。如果说,人活在现世最重要的任务是提升心性,那么在人们的情感中,最纠结、最痛苦的,莫过于宽恕那些不能宽恕的人和事。这同时也是最艰难、最重要的修行,或许是比被剥夺财产、名声这类试练更为苛刻的修行。但是,



只要超越这种障碍,就能获得比任何修行都更有效的提升心性的机会。我们的心灵就会因此而进化,我们的灵魂就会充满光辉。



如何正确地对待创业或者生活中的成功,稻盛和夫的理解比较特别。他说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成功也是一种苦难。比如成功了就得意忘形、傲慢不逊,这种人因成功而堕落,俗不可耐,这不是“苦难”是什么?成功而不知足,依然在欲望的泥潭中沉迷挣扎,这不是“不幸”又是什么?正确的姿势是要领悟到成功并不是只靠自己个人的力量,是很多的因缘和合而成,因而要更加努力,在这个过程中继续提升自己的人格,让成功也成为修炼心灵的道场



而对于为什么我们要努力工作,稻盛和夫也有比较有意思的论述。如同佛陀中“六波罗蜜”中强调了“精进”的重要性。稻盛和夫把认真工作理解为“锻炼心志、塑造心灵、达至开悟的过程”。也就是说,



劳动的目的不只是为了吃饭,劳动更重要的功能是为了塑造人们的心灵。大家一起努力工作,就能够塑造心灵,就能够造就品格高尚的人。



在书中,有一段话解开了我很长时间都犹豫的问题,就是到底有没有地狱和天堂的存在,那些宗教里的妖魔鬼怪是怎么来的。我心里认为这些设置只是宗教让人更好滴理解其教义,要向善不要做恶的方便法门,在现实中并不存在,但是我请教过一些法师,他们说是真实存在的。这让我有些迷惑。稻盛和夫在书中说了一句话,让我释然,“地狱、天堂只是诱导芸芸众生言行向善的宗教概念。”



在企业经营方面,稻盛和夫提出的“共生”的理念,就是要承认对手的存在,承认世界是多样性的,大家在一个生态中共同发展,共同创造,竞争也是为了这些目的。稻盛说,



企业经营必须让客人、员工、股东等企业周围的人都高兴。比如企业必须考虑长期稳定地雇用员工,同时也应该考虑相关交易对象的繁荣。如果维护员工的生活是普遍之爱的话,那么关照交易企业的利益或者支撑经济的发展也是普遍之爱。从企业活动获取的利润中交纳税金,让社会有效使用,另外通过捐赠等方法为社会做贡献,也是普遍之爱。企业必须与社会共生才能持续生存发展。



在《活法》的最后,稻盛和夫提到一个他小时候看的书——《生命的实相》,对他后来的生活和企业经营都有比较大的影响。在成功学中也经常提到这个工具,就是如果想要达到某个目标,就在大脑中设想它的样子。“心中描绘的事物,会作为现象呈现。”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我们要有积极的心态,要做善事,因为这会影响我们接下来的行为。



《活法》只是稻盛和夫很多书中的一本,还有《干法》《心法》等等,终其一生,他都在努力地锻炼自己的心性,与周围的人和环境共生。在 65 岁的时候,他还出家成为一名佛教徒,但在修行过程中,他的引导师担雪长老的教诲让他充满感激,我想这段话,对我们很多人也是适用的,也就以此作为这本书读书笔记的结尾吧。



“僧人修行再深,也难以对现实社会做出贡献。你经过修行之后应回归世俗,为社会再做贡献,这才是佛道。”

发布于: 2020 年 04 月 23 日阅读数: 87
用户头像

看准了,此人是稻盛和夫的信徒 2007.02.23 加入

InfoQ中国创始人、极客邦科技创始人兼CEO

评论

发布
暂无评论
喔,明白了,成功也是一种苦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