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点什么

高承实:区块链是一个技术结构组织 而不是技术

发布于: 2021 年 01 月 25 日
高承实:区块链是一个技术结构组织 而不是技术

主题为“数字经济时代的金融服务”。中国计算机学会区块链专委会委员高承实出席会议并发言。

主持人(李立中): 区块链技术作为继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后又一项革命性的技术创新,极大改变了人类记载信息的方式,全球化的财富流通和信息交换,将在世界范围内变得更加有效率。当前区块链技术正在加快运用到互联网、智能设备、数字资产交易等众多领域和行业。金融、电商、公共服务、公益慈善等领域都将被区块链思维重新构架,可以说世界被信息技术改变,区块链技术将使人类社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区块链应用发展论坛作为中国国际金融论坛分论坛之一,以“区块链技术创新应用与数字金融发展”为主题,进行话题探讨和交流。有请各位嘉宾发表自己的观点。


高承实:大家好。我和立中至少在两个区块链专委会中同为委员,一个是亚洲区块链产业研究院,一个是中国计算机学会区块链专委会。我们团队是在 2017 年开始进入了区块链领域。如果大家接触区块链就会知道区块链里面有一个密码学概念——非对称密码算法。传统的非对称密码算法都是一个私钥对应一个公钥,这种设计对于一对一的业务不存在问题,但如果涉及到多对一的业务就会出现一系列问题。目前在面临多对一的业务问题时,普遍采用的是多重签名和秘密分享的办法,但秘密分享解决不了最终信任人的问题,也就是在秘密分享系统中至少有一个人是掌握最终的私钥的,而多重签名在某些系统中是不被支持的。


我们团队从 2017 年开始做反向事情。我们允许业务参与方中的每一方独立生成各自的私钥分片,当然这个私钥分片的强度跟传统的非对称密码的强度是完全一样的,然后基于安全多方计算和零知识证明,生成与这些私钥集合对应的公钥,在这个过程当中每个人的私钥信息不泄露,完整的私钥也不会在计算的任何环节呈现。从 2017 年开始,2018 年我们在全球率先在工程上完成了 ECDSA 的分布式生成和验签,2019 年完成了 EDDSA 的分布式生成和验签,今年完成了 SM2 的分布式生成和验签。在工程实现时,一开始的分布式密钥生成和验签需要几天时间,那么现在我们只需要几秒钟时间。当然,我们现在也在从底层技术往应用层面走,现在也在做一些区块链应用落地方面的探索,比如目前我们在做的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医疗数据在受控情况下的共享;区块链在智慧人大业务中实现基于行为的存证;以及在让老年人融入智能社会的解决方案中,也有基于区块链来落地的想法。这些就是目前我们在做的事情。


主持人: 我们今天结合这个主题进入下一轮深入探讨。因为我们在座都是搞技术的,我想请各位谈谈在区块链技术创新应用当中技术落地的难点问题,在座都遇到哪些难点,有什么样的感触和对应解决方案呢?


高承实:今天上半年疫情期间我就这个问题想了很久,在家写了一篇 1 万多字的文章,题目就是《区块链为何至今没有重磅应用大规模落地》。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还是要回到区块链到底是什么的问题。在我看来,区块链是信息化数字化发展到特定阶段之后出现的反逻辑反常识的技术结构组合。第一,区块链一定是数字化和信息化发展到特定阶段之后才出现的,区块链处理的都是数字化的内容,而解决不了没有数字化的内容。第二,区块链是一个技术结构组织而不是技术。如果我们看中本聪的比特币白皮书,这篇白皮书没有任何新的技术。当然在这之后有很多新的技术出现,也被纳入到区块链体系中来。第三,在区块链出现之后曾经有一张图,描绘了人类从 30 万年以前开始讲话到 2008 年区块链出现中间的人类沟通交流的里程碑事件,在这个过程中,人类的交往范围逐步扩大的,沟通交流成本逐渐下降,沟通交流效率不断上升。但区块链不一样。


如果大家简单分析一下区块链系统就会知道,在以往的系统中,本来一个数据记载在一个地方就可以了,但在区块链中,相关人要对数据进行数字签名,其他相关人要对数据及数据的签名进行认证,数据及其签名要在全网范围内做一致性分发和最大程度的冗余存储。因此,区块链的效率不可能高,而且会带来资源的极大消耗。所以就涉及到区块链的使用应用问题。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断定,区块链的应用一定是定制化的,而不可能是普适化的。


有人说阿里、京东这些中心化机构太邪恶了,占据了流通中的大部分利润,因此我们要用区块链的去中心化形式干掉他们。这些中心化机构能不能被干掉?我认为不能。我们不可能每个人都建一个完整的阿里的机房或京东的机房,这里面有一个重要的成本的概念。


那么区块链到底如何落地呢?我们认为,一定要从具体的业务场景和业务逻辑出发,因为只有具体的业务场景和业务逻辑才能决定哪些数据上链,这些数据上链之后对谁公开透明。我们绝对不能为了上链而链。


我认为区块链至今没有更多的业务落地,是局限于我们对技术的认知和对业务的想象力不够。早在 2008 年的时候,所有的技术都是成熟的技术,但为什么全世界只有中本聪才能把按照这种结构组合,把这些技术组合起来呢?其他人都做不到,一方面是对技术的认知和想象力不够,另一方面是对业务的认知和想象力不够。


这是我的一些认知,谢谢。


主持人: 今天议程我觉得探讨非常有意思,我们也结合当前的热点。如何快速用区块链链接产业转换,解决我们国家现在刚刚提出的“双循环”、改革数字金融难点问题,也请各位发表一下金融观点。


高承实:实话实说,这个题目太大了,内循环和外循环是国家领导人需要考虑的事情。我先回应刚才几个说法,资产数字化之后不代表未来这些资产一定升值。因为现在资产数字化这一个细分领域在往上走的时候,我们看到的都是欣欣向荣。但当资产类别特别多,资产数字化得到充分发展,或者竞争特别激烈,或者资产行情下行的时候,我们会面临另外一种类似 P2P 崩盘的情况,到时一定会出现大量问题。


互链脉搏在去年和前年都和猎聘网联合做了区块链人才方面的专题报告。根据报告数据,2019 年区块链人才的薪资是互联网人才的 1.2-1.5 倍。我做了十几年的研究生教育教学管理,从我的视角,区块链领域最缺的,一是产品经理,二是项目经理。至于其他的编码人才,哪怕需要懂密码学、懂 P2P 网络编程,只要是学得比较扎实的本科生,在比较好的教育培训机构,经过半年左右的高强度培训是完全可以培训出来的。


再说一下内循环和外循环的问题。今年中央把数据作为生产要素写入到文件中。其实中央把数据是否列为生产要素,数据已经是生产要素了。但尽管中央把数据作为生产要素,但是数据作为生产要素还存在一系列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都没有解决。比如说数据如何确权,如何定价,如何交易等一系列问题,在国际上的学术界都没有解决,但是数据已经参与生产了。无论中央区分不区分内循环和外循环,内循环和外循环但始终是存在的。


那么区块链可以在双循环中做什么呢?从我的角度,我确实看不出区块链这么具体的一个技术组合,相对双循环这么宏大的经济体系能做什么,但是区块链一定能在当前以及之后几十年的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我一直强调“数字化转型”有可能是我们这代人一生中碰到的最大的经济红利。前几年我们在学术业一直提“模拟仿真”,为什么要提“模拟仿真”?因为那时候数据不够。现在有了物联网,也有我们人类自身产生的大量数据,我认为大数据时代已经基本实现了数字孪生。可能有些物理世界的内容还没有进入到数字世界,有些数字世界内容已经超越了物理世界。下一个阶段一定是数字化转型,也就是用数字世界的逻辑重构物理世界,这也是产业互联网和工业互联网要做的事情,它跟消费互联网完全不一样。消费互联网主要通过互联网实现大范围连接和智能匹配,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产业互联网要通过数字映射和迁移,把工业生产的物理世界数字化迁移到数字世界,在完成数字孪生之后,再通过数字世界的逻辑重新构造物理世界,在产业互联网和工业互联网领域,数字技术要进入到生产制造环节,而不仅仅是交易环节。而区块链在这个重构的数字世界中,通过资源的消耗和技术的组合,确保相应范围内的连接的可靠可信、数据不可篡改、真实性各节点可独立验证,进而确保未来的复杂信息系统和业务系统的稳定可靠。这算是我对区块链在未来的“内循环”、“外循环”和“双循环”发展当中的作用的一点认识。


用户头像

致力于发布区块链领域专业全面的资政信息 2020.05.24 加入

中国电子商务产业园发展联盟区块链专委会隶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旗下的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简称“CECBC”,致力于发布区块链领域最新、专业、全面的资政信息,包括政策法规、行业发展、社会热点等。

评论

发布
暂无评论
高承实:区块链是一个技术结构组织 而不是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