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报 01|多点分享,少点创作
重新思考「原创内容」爆炸和内容的摄取。你要做一个内容筛选者吗?你有把握输出好的内容吗?
这个星期的交流和文章,都在让我重新思考一个问题。微信公众号的激增,越来越多的短内容,「知识快餐」下,我们真的有读到好内容吗?
要怎么办?在昨天看了一篇文章之后,我感觉,老老实实的为自己筛选出好的内容,这件事情就足以让我消耗掉专业课学习之外的精力了。
内容爆炸下,其实大家都需要筛选内容,这是一个越来越被需要的能力。
大多数的「爆款」文章,好像都掺杂了自己的立场,自己的观点,没有点「信息素养」容易被带着走。
我有了个新的想法:
以周报的形式,我会把一周内看了啥内容,把自己看了啥分享出来。尽量避免「我觉得」「我感觉」而是给出事实,让读的人自己判断。一开始只是分享,因为我读的内容不多,经历的也不多,还不能谈得上「推荐」,我得先帮自己筛选,才能帮大家筛选。
01
一篇文章:如何为「自媒体」「作者」洗白?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互联网连接的更多的人,还是单纯因为以前还小啥都没有关注,我以前看不到如此分裂的情景,一件事情,你能够轻易地在网上看到两种完全对立的观点,却很少看到有人能够好好的论事。像能够随意对一个人「一生黑」也可以快速对一个人「路转粉」。
这样的媒体迎合了大部分看完文章不去求证和实践的人,他们急需要的是找到一个和自己想法一样的,然后再到和自己观点不同的人下面发布谩骂。
看完意识到,内容创作从来没有这么简单。而阅读量没有和文章质量成正比。
也就是这篇文章让我意识到,我还没有足够到能够输出。但想了想,可以分享,分享这件事简单得多。
02
一本书:《终身学习》
读了第一三章。第一章谈的多是我们目前的阅读环境是怎么样的,经过了多大的改变。不过因为罗振宇做「得到」,所以他更多的喜欢碎片化的阅读,而且也认为所有的阅读最终也是碎片化的,所以直接服务于最终目标,他也做碎片化的阅读。
我个人的观点是,总得有个点是我们要深度去钻研的,这里可不是碎片化的阅读能满足的,它要求知识在脑中有紧密联系,要求我们把知识组成一个大图。得把碎片拼起来。
而其他更多的知识,就是组成面的点了,碎片化的阅读能够更好的适应。对我来说,「碎片化」和「深度化」两个都需要的,而不是哪种好哪种不好,一起来那不是更好。
第一章有一个特点是,时不时就跳出来一句广告,但没有说广告不好。豆瓣上这本书其实得分很低,看评论好像是一开始有刷分行为,那这个评分好像没有啥参考。
还有一句在第一章的话比较喜欢:
就算是我们公司研发的「得到」App,它也只是正在迭代的一个知识工具而已,学习仍然是你自己的事。我们的努力是希望你用得更称手,但是它就像一个顶级的厨具供应商,它没有办法让你成为顶级大厨。
罗振宇《终身学习》
第三章大多数是在讲故事。它的标题是「自律方得自由」。给我的感觉就是去长久坚持某个信念、做某件事。这一章比较连贯的看完,没啥感觉。
Photo by Doug Maloney on Unsplash
版权声明: 本文为 InfoQ 作者【强劲九】的原创文章。
原文链接:【http://xie.infoq.cn/article/d2454f1aabeaf23a96eddf880】。文章转载请联系作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