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激荡三十年》下
上集的主角是[[邓小平]],但在 92 年南巡之后邓小平对经济的影响已经很小了,下集的主角是[[江泽民]]和[[朱镕基]]。
[[江泽民]]也许受[[凯恩斯]]的影响比较大,所以在 92 年对付经济疲软的时候主要方法是建大量的广场及公共建筑。 [[朱镕基]]的思路是在保持通货膨胀率(小于 3%)和经济增长率(大于 8%)的基础上进行改革。改革的思路主要在几个方面:a. 整顿金融秩序 b. 分税制 c. 搞活国营经济。通过清理三角债,[[朱镕基]]树立了威信。而分税制顺利推进后,中央的财权大幅度增加,变得非常强势,而地方的财源显著减少。取消福利分房和分税制(地方政府希望获得新的财源)推动了中国房地产的大规模爆发。在搞活国营经济方面,基本继承了之前的抓大放小的思路,小型企业用各种手法剥离,垄断行业国企则逐渐大型化,学会了如何垄断,并且获得垄断利润。在搞活国营经济过程中,由于缺乏统一的政策,各地区全凭摸着石头过河。比较成功的案例有[[联想]],[[海尔]],[[TCL]]。失败的案例有[[健力宝]],[[科隆]],红塔集团等。小型企业及没有盈利的企业比较好改革(因为对于地方政府来讲更容易接受这样的企业私有化),大型企业和盈利的企业就反而比较麻烦。
在民营经济方面,苏南模式(集体经济)基本破产,温州模式兴起。在这一波诞生的企业家,大部分擅长经营,但品牌方面的意识还不太够,等到中国品牌的大规模崛起,已经要到 2010 年以后了。在这 15 年中,整体的思路还是吸引投资,搞好国企,民营经济的地位逐步降低,变成三等公民(在国营和外资之后)。
这本书结束的时间点(2007-2008 年),刚好在美国次贷危机刚刚开始,还没有产生太大规模的影响。所以整本书的基调特别平滑,完全没有涉及到中美的合作有对抗。中国的发展,在经过前面 15 年(1978-1992)的探索之后,这 15 年尽管有一些小波澜,但整体来讲非常平稳。中国对世界的影响也还不够大(中国的经济模式更接近来料加工贸易),而不像现在,既是一个超级大的市场,在基础产业有自己的研发能力,有自己的品牌,在互联网领域也有自己的优势,不过在高精尖方面和军事实力上还有不小的差距。
版权声明: 本文为 InfoQ 作者【lidaobing】的原创文章。
原文链接:【http://xie.infoq.cn/article/d0d5b30b1cc0cc170b0373c63】。文章转载请联系作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