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括号之谜:C++ 的列表初始化语法解析
摘要:有朋友在使用 std::array 时发现一个奇怪的问题:当元素类型是复合类型时,编译通不过。
有朋友在使用 std::array 时发现一个奇怪的问题:当元素类型是复合类型时,编译通不过。
按说 std::array 和原生数组的行为几乎是一样的,可为什么当元素类型不同时,初始化语法还会有差别?更蹊跷的是,如果多加一层括号,或者去掉内层的括号,都能让代码编译通过:
这篇文章会介绍这个问题的原理,以及正确的解决方式。
聚合初始化
先从 std::array 的内部实现说起。为了让 std::array 表现得像原生数组,C++中的 std::array 与其他 STL 容器有很大区别——std::array 没有定义任何构造函数,而且所有内部数据成员都是 public 的。这使得 std::array 成为一个聚合(aggregate)。
对聚合的定义,在每个 C++版本中有少许的区别,这里简单总结下 C++17 中定义:一个 class 或 struct 类型,当它满足以下条件时,称为一个聚合[1]:
没有 private 或 protected 数据成员;
没有用户提供的构造函数(但是显式使用=default 或=delete 声明的构造函数除外);
没有 virtual、private 或者 protected 基类;
没有虚函数
直观的看,聚合常常对应着只包含数据的 struct 类型,即常说的 POD 类型。另外,原生数组类型也都是聚合。
聚合初始化可以用大括号列表。一般大括号内的元素与聚合的元素一一对应,并且大括号的嵌套也和聚合类型嵌套关系一致。在 C 语言中,我们常见到这样的 struct 初始化语句。
解了上面的原理,就容易理解为什么 std::array 的初始化在多一层大括号时可以成功了——因为 std::array 内部的唯一元素是一个原生数组,所以有两层嵌套关系。下面展示一个自定义的 MyArray 类型,它的数据结构和 std::array 几乎一样,初始化方法也类似:
在上面例子中,初始化列表的最外层大括号对应着 MyArray,之后一层的大括号对应着数据成员 data,再之后才是 data 中的元素。大括号的嵌套与类型间的嵌套完全一致。这才是 std::array 严格、完整的初始化大括号写法。
可是,为什么当 std::array 元素类型是简单类型时,省掉一层大括号也没问题?——这就涉及聚合初始化的另一个特点:大括号省略。
大括号省略(brace elision)
C++允许在聚合的内部成员仍然是聚合时,省掉一层或多层大括号。当有大括号被省略时,编译器会按照内层聚合所含的元素个数进行依次填充。
下面的代码虽然不常见,但是是合法的。虽然二维数组初始化只用了一层大括号,但因为大括号省略特性,编译器会依次用所有元素填充内层数组——上一个填满后再填下一个。
知道了大括号省略后,就知道 std::array 初始化只用一层大括号的原理了:由于 std::array 的内部成员数组是一个聚合,当编译器看到{1,2,3}这样的列表时,会挨个把大括号内的元素填充给内部数组的元素。甚至,假设 std::array 内部有两个数组的话,它还会在填完上一个数组后依次填下一个。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省掉内层大括号,复杂类型也可以编译成功:
因为 S 也是个聚合类型,所以这里省略了两层大括号。编译期按照下面的顺序依次填充元素:数组 0 号元素的 S::x、数组 0 号元素的 S::y、数组 1 号元素的 S::x、数组 1 号元素的 S::y……
虽然大括号可以省略,但是一旦用户显式的写出了大括号,那么必须要和这一层的元素个数严格对应。因此下面的写法会报错:
编译器认为{1,2}对应 std::array 的内部数组,然后{3,4}对应 std::array 的下一个内部成员。可是 std::array 只有一个数据成员,于是报错:too many initializers for 'std::array<S, 3>'
需要注意的是,大括号省略只对聚合类型有效。如果 S 有个自定义的构造函数,省掉大括号就行不通了:
这里可以看出=default 的构造函数与空构造函数的微妙区别。
std::initializer_list 的另一个故事
上面讲的所有规则,都只对聚合初始化有效。如果我们给 MyArray 类型加上一个接受 std::initializer_list 的构造函数,情况又不一样了:
当使用 std::initializer_list 的构造函数来初始化时,无论初始化列表外层是一层还是两层大括号,都能初始化成功,而且 a 和 b 的内容完全一样。
这又是为什么?难道 std::initializer_list 也支持大括号省略?
这里要提一件趣事:《Effective Modern C++》这本书在讲解对象初始化方法时,举了这么一个例子[2]:
然而,书里这段代码最后一行 w5 的注释却是个技术错误。这个 w5 的构造函数调用时并非像 w4 那样传入一个空的 std::initializer_list,而是传入包含了一个元素的 std::initializer_list。
即使像 Scott Meyers 这样的 C++大牛,都会在大括号的语义上搞错,可见 C++的相关规则充满着陷阱!
连《Effective Modern C++》都弄错了的规则
幸好,《Effective Modern C++》作为一本经典图书,读者众多。很快就有读者发现了这个错误,之后 Scott Meyers 将这个错误的阐述放在了书籍的勘误表中[3]。
Scott Meyers 还邀请读者们和他一起研究正确的规则到底是什么,最后,他们把结论写在了一篇文章里[4]。文章通过 3 种具有不同构造函数的自定义类型,来揭示 std::initializer_list 匹配时的微妙差异。代码如下:
对于构造函数已被删除的非聚合类型,用{}初始化会触发编译错误,因此 b2 的表现是容易理解的。但是 b0 和 b1 的区别就很奇怪了:一模一样的初始化方法,为什么一个传入 std::initializer_list 的长度为 1,另一个长度为 0?
构造函数的两步尝试
问题的原因在于:当使用大括号初始化来调用构造函数时,编译器会进行两次尝试:
把整个大括号列表连同最外层大括号一起,作为构造函数的 std::initializer_list 参数,看看能不能匹配成功;
如果第一步失败了,则将大括号列表的成员作为构造函数的入参,看看能不能匹配成功。
对于 b0{{}}这样的表达式,可以直观理解第一步尝试是:b0({{}}),也就是把{{}}整体作为一个参数传给构造函数。对 b0 来说,这个匹配是能够成功的。因为 DefCtor 可以通过{}初始化,所以 b0 的初始化调用了 X(std::initializer_list<T>),并且传入含有 1 个成员的 std::initializer_list 作为入参。
对于 b1{{}},编译器同样会先做第一步尝试,但是 NoDefCtor 不允许用{}初始化,所以第一步尝试会失败。接下来编译器做第二步尝试,将外层大括号剥掉,调用 b1({}),发现可以成功,这时传入的是空的 std::initializer_list。
再回头看之前 MyArray 的例子,现在我们可以分析出两种初始化分别是在哪一步成功的:
综合小测试
到这里,大括号初始化在各种场景下的规则就都解析完了。不知道读者是否彻底掌握了?
不妨来试一试下面的小测试:这段代码里有一个仅含一个元素的 std::array,其元素类型是 std::tuple,tuple 只有一个成员,是自定义类型 S,S 定义有默认构造函数和接受 std::initializer_list<int>的构造函数。对于这个类型,初始化时允许使用几层大括号呢?下面的初始化语句有哪些可以成功?分别是为什么?
尾注
[1] https://en.cppreference.com/w/cpp/language/aggregate_initialization
[2] 位于书的 Item 7: Distinguish between () and {} when creating objects. 第 55 页
[3] https://www.aristeia.com/Book...
[4] https://scottmeyers.blogspot....
本文分享自华为云社区《大括号之谜——C++的列表初始化语法解析》,原文作者:飞得乐。
版权声明: 本文为 InfoQ 作者【华为云开发者社区】的原创文章。
原文链接:【http://xie.infoq.cn/article/c7b01ec6d4abadafd87cf87c7】。文章转载请联系作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