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班能解决交付的期望么?
大小周、996,近年来不绝于耳,由于雇佣双方对此的态度各异,是个很敏感的问题。近期有一些感悟,把这个老生常谈的话题聊一聊。
团队A,业务的需求一般是第三方接入,发布后就可以见到收入,期望是一两天内上线,而研发团队的交付期常常是四五天,大小周的工时制度还是赶不上进度。期望和结果差异悬殊,而团队保持着按点上下班的模式,必然招致管理者的意见,第一个被想到的办法就是加班。
团队B,产品迭代的版本节奏,能按期发出,但每个发版日都会熬夜至半夜,上线后各种问题频出,不得不先灭火。回顾时却各有各的情况,抓不住头绪。
团队A的结果不得而知,不过从团队B的经历可窥见一斑。
从过往的讨论看,这在很多团队是普遍存在的情况。
管理者带队时,不自觉地会选择加班或压时间这种“低效的勤奋”,汇报时美其名曰“团队氛围好,非常努力”,而对结果和效率的最终产出却毫无所知。
员工在这种体系中,加班写需求、加班上线、加班排查线上问题、加班救火,陷入忙了很久,回顾却没有任何成就感和能力进步的怪圈。
团队很难满足不断增长的交付要求,在某个高压节点扛不住,士气下降、换人再来。
如何破局?回溯根源,拆解一下问题的本质。职场的每一项行为都是面向商业结果的,或者是按岗位拆解后的中间结果。
产出 = 效率 * 时间
想要提升产出,无外乎效率和时间增加投入。提升效率需要更多的功夫和时间,见效慢但是天花板高。增加时间见效快,但是瓶颈明显。因而从不同角度,有如下的方法。
当得到加班的要求时,先应该区分这是个短期还是长期的目的。
一个突发需求或重要任务,而日常产能不满足时,这是一个短期行为。管理者应当以面向结果的交付内容为方向,使用任何方法去达到商业目的。包括增加工作时间(加班)、提升工作密度(加人)、保证核心交付物(砍需求)。
如果是从长期的角度看,那意味着需要分析团队面对的真正矛盾。每个行业都有客观规律在内,很多表面的事情,实际的原因大多隐藏在背后。
以团队B为例,解决的方式出人意料。版本排期由研发人员给出,但是在团队review时总会被压缩一天。当不再采用这个方式后,第一个迭代就恢复正常。以此为基础,产出非但没有降低,每个迭代还不断提升产品技术质量。
体系建设是管理者最重要的任务,寻找影响工作效率的问题,提升团队的单位时间产出。在我个人的经验中,认知、信任、协作、工具、个人能力,这是几个循序渐进的方法,贯穿在其中的重要台阶是解决每一个细小的问题。
如果一个团队总是在加班处理各种事务性的工作,大概率是有核心矛盾没有解决,无非是流程、制度等协作方式,或是工具、平台等的效率杠杆,亦或是历史债务、体系架构的陈旧负担。
“什么是当下体系建设的主要矛盾,做什么事情,可能让团队有 10 倍的效率提升?”
不怕有问题,怕的是没有深度的思考。有充足的依据和胆略做出相关的决策,相信团队会给予 10 倍的正反馈。
对于个人而言,我自己认为在大多数的情形下,加班都不是个考虑的必要问题。
可以看到在疫情期间,医护人员无眠无休,基层干部社区拉网放弃家庭,教师花样备课教学,哪样都不是在正常办公期间的要求。
干一行爱一行,短期倾情投入的回报从长期来看没有差的,时间是我们唯一可以掌控的东西,以时间换回报也是最有杠杆的方式。
从长期看,应该关注自己是否在不断提升效率。过去需要三五次重复才能做好的事情,是否可以一次搞定。过去需要思考很久的工作,是否能够快速下手。
在这背后,投入的时间应该有足够的比例是思考,转化为经验的积累、方法论的沉淀。有复用价值的获得是我们唯一要关注的,而不是投入的时间或者加班这个行为。
至于大小周和996,我们国家的现实是工程师红利,尖兵和突破要有各项资本的加成投入。周瑜和黄盖,按自己的承担能力去选择和规划吧。
回答题目的问题,面向结果,加班只是一个短期的手段。为团队为个人,积累可复用的价值,是不断提升交付能力的唯一方法。
版权声明: 本文为 InfoQ 作者【拖地先生】的原创文章。
原文链接:【http://xie.infoq.cn/article/ac1fe4676d8a31d09065bc8ea】。
本文遵守【CC-BY 4.0】协议,转载请保留原文出处及本版权声明。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