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性思维自修课(一)
我曾经在某到 App 上购买过一个名叫“批判性思维”的音频课程,十几讲的内容,每讲十来分钟,听的时候觉得自己收获很大,但用起来又仿佛有没有抓手,这就是典型的精神安慰剂。
安慰剂能缓解一时的焦虑,但买了没用,觉得会成为我这般实用主义者另一个焦虑的命题。
幸而找到《批判性思维工具——30 天改变思维定势,学会独立思考》、《学会提问》这样的好书,终于有机会慢慢回顾、拆解这些有意思的内容。
第一章是“揭露自己的无知”。
认识到自己有差距,是一切进步的开始。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根据我自己的实践经验,买了《自控力》这本书并且读完的,一定是有自控力的,但失控人士是不会买这本书或者买了也不会读的。但不管怎么样,认识到有差距、开始改变总是一切变化的开始,所谓知耻近乎勇。
批判性思维更是这样。
这是一门挑战我们日常思维惯性的课程,挑战到怀疑人生也是有可能的。我们常用的词汇、接受的观点、不被察觉的假设,都是思维惯性的一部分。举两个简单的例子:
我的籍贯是河南省,每次放假从武汉坐火车回家,驶入河南省境内的时候列车员都会提醒旅客别睡太死,注意随身物品。当然这已经是数十年前的事情了,那时候通信不发达,微信也刚萌芽,不会有太大的舆论波澜,但“十亿人民九亿骗,河南人民是教练”这样的顺口溜,其实大家都有耳闻。
我在工作中、汇报时经常会用到认证、控制、全链路这样的词汇,听起来很简单也很好听,但仔细考虑这些词汇背后包含的内容,比如谁向谁认证、用什么协议、什么算法、怎么保管密钥这样细致的问题,往往不是写上去这么简单,甚至会因为场景不适用而不应该写。
后来我在去苏州旅游的时候,还跟一位出租车司机聊过第一个例子里的内容,他正好说到苏州河南人也很多,但好像口碑都不太好,我追问为什么不太好啊,他也只能说出大家都这么说,但究竟有什么不好、为什么不好,不太清楚。
工作也是,我们用的每一个词、每一个架构模块,究竟是什么内容,它的内涵跟外延是什么,跟别的内容是什么关系,其实绝对不能泛泛而谈,空谈会养成工作不落地的坏习惯,往大了说还会误国不是。
第一讲到这里,后续持续更新。
版权声明: 本文为 InfoQ 作者【石君】的原创文章。
原文链接:【http://xie.infoq.cn/article/ab0bfafd2594225d28b55f347】。文章转载请联系作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