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个人知识管理方法
Takeaways
个人知识管理的目的是为了降低大脑的记忆负担,大脑应该用于产生你的想法,而不是记忆你的想法。而你的想法的产生需要充分的材料供给和碰撞。
个人知识管理不是全文收录、合适的方式是保留原文链接,以简要的文字提炼原文的观点,补上自己的想法。
个人知识管理的组织方式应该是主题,而不是时间序,通过主题把之前的很多笔记聚在一起,才容易产生新的想法。
我的笔记方式演化
在 Google 出现之前,我的笔记方式比较传统,主要是用笔抄录书本,记录想法。Google 出现之后,发现可以用关键词的方式搜索,就不再延续之前的笔记方式,自己搭了一个小 wiki,写自己的一些想法,一些最佳实践的内容,博客火起来之后这些也都全部搬到博客平台了。
但知识管理和博客不是一回事,博客应该去发表一些能对读者产生价值的一些观点,而不是直接在哪儿堆砌产生观点的原材料。所以在 Evernote 出现之后,又重新在 Evernote 上建了自己的知识管理库,后面又搬到了印象笔记。
Evernote 的浏览器收藏的功能很强,但正因为这个功能过强,会导致 Evernote 里边搜集了过多的内容,任何一个关键词搜索下去都能发现多篇相关的文章,而这些文章的思考(通常放在文章旁边)却缺乏整理。想要进行思考和研究时,思路反而容易被这些过于丰富的细节打断,当时的解决方案是尽量把自己的思考放在印象笔记中一个独立的笔记本。最近又把思考往 Roam Research 迁移。
我们为什么需要个人知识管理?
有一段时间,有个很奇怪的思潮,有了搜索引擎,很多学习都可以省掉了,努力培养搜商就可以。我觉得如果你的工作需求只是解决普通的问题,而不需要你有任何想法、创意上的产出,那么这样做也是可以的。但如果你自己有产出想法、创意的需求,那么如何提炼信息,让提炼出来的信息相互碰撞就变得很重要。
良好的记忆力绝对能起到很大的帮助,就像更大的内存,你能在大脑里容纳更多的内容,这些内容直接在大脑里边碰撞,产生新的想法。但大脑毕竟有极限,随着你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逐步扩大,记忆的负担也会越来越重,技术之外的管理、育儿、理财、保险、健身也需要你来投入精力来研究、跟进。熬夜和年龄也会让你的记忆力下降,这个时候就能凸显出来一个好的个人知识管理(第二大脑)的作用。
有一个良好的个人知识管理体系,你可以根据你的笔记,快速切换到问题所在领域,根据你的研究目标,补充阅读缺失的材料,快速就研究课题形成初步的结论。
比如我在我女儿还不到一岁的时候,我就读了《父母效能训练》这本书,确实是很优秀的一本书,但当时没做笔记。最近女儿四岁多了,发现自己在跟女儿沟通上有些不畅,但完全想不起来当时书里边的理论体系和建议了,只好重新看了一遍,并好好地做了笔记,连续几周每周看一次笔记,补充一点感悟,如果有不清晰的点就再翻翻书确认一下,至少在沟通上就感觉好了很多。
如何进行个人知识管理?
我觉得首先要建立一个意识,你的时间有的是拿来获取产出的,有的时间是拿来休闲的。撇开休闲的不管,在获取产出的那部分时间,你就应当把你获取到你的信息,你的感悟记下来,合并到你的知识网络。这种时间其实也包括开会、参加展会、拜访客户、陪人聊天,这些时间同样也能产生大量有价值的信息,你也会在这些时间冒出很好的想法,这些想法应当被记录下来。
同样,如果接下来的时间产出你认为是 0 了,那么不妨直接就停下来,比如一本书,你没有义务一定要看完它,也没有义务一定要从头看,完全可以只看一小部分章节,也完全可以看到一半就扔掉这本书。
其次可以考虑建立你记录信息和感悟的流程(pipeline),比如如果环境只能语音记录,那么我会用 iphone 自带的 voice memo 来记录,记录的时候会特意念一下上下文(比如是哪本书、哪个章节),然后周末有个固定的时间来把 voice memo 转成文字,放到 roam research,然后把 voice memo 删除或者标记为已完成。其他纸上的笔记,Good Notes 的笔记也是如此,他们需要被汇集到一个地方,用主题来整理才能产生最大的价值。
最后应当是根据主题来整理你的笔记,而不是时间线。主题才能把你之前的观点汇集在一起,产生碰撞,产生新的 idea,一个主题最好只有一页,而不是把你的观点分到很多页。
补充的话
个人知识管理,工具重要,但内容更重要。不要因为因为寻找合适的工具而耽误你构建你的知识网络,也不要因为频繁更换工具,而导致你之前收集的知识都丢掉了。
版权声明: 本文为 InfoQ 作者【lidaobing】的原创文章。
原文链接:【http://xie.infoq.cn/article/a933b06e3c4b4bee211a4df16】。文章转载请联系作者。
评论 (5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