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坑的时候该读什么?

用户头像
善宝橘
关注
发布于: 2020 年 10 月 25 日

我经常陷入无内容可看的境地,尤其是在蹲坑的时候。这时候,既不想打开微信读书,也不想听音频,只想扫些文章。



这时候的第一选择往往是微信公众号,遗憾地是,多数公号的文章都很浅,少有令我耳目一新的观点。科技类的新闻倒是有价值的,可新闻只能让我知道一件事,却不能帮我理解。



朋友圈早已关闭,微博也卸载多年,前不久装上的即刻,时间线上多是大佬在吹水,畅谈趋势,越看越焦虑,只好卸载。知乎也更不用提,五花八门的信息像是走进中央商场,到处都是叫卖,耳朵里全是嘈杂。



有段时间装了 Feedly,一款基于 RSS 协议的阅读器,在里面我订阅了连线、The Verge、TechCrunch 等主流的科技媒体,但每次打开后,一堆信息洪流向我涌来,大脑瞬间被淹没。



大概 Feedly 自己也意识到了 RSS 的弊端,所以它的付费功能中推出了智能筛选服务,订阅服务后,由算法筛选推送的内容,阅读者通过对文章的标记声明自己的喜好,以此养出数据投喂算法。这当然是一个解决的方案,但就目前而言,算法的智慧还无法令我相信,所以也没有订阅该项服务。



这样想来,其实我很需要古典时代的编辑推荐算法,有无穷无尽的内容,但是媒体作为把关人,它依据我的喜好,我的需求来为我推荐内容。



如果要达成这一点,有两个要素必不可少:好的内容和把关人。现在人人都是创作者,内容无穷无尽,但并不意味着好的内容会变多。好的内容的产出,尤其是专业类知识,需要内容产出者本身对这个行业非常了解,自身的分析逻辑非常清晰。他本身要有新的东西呈现出来,而不是重复在别处听来的话。



这非常难。



另外,好的内容不会长腿跑到读者面前,它被一大堆无聊且无用的信息包裹着,需要有人把它们发掘出来,送到读者面前。这就是把关人的作用,同时具备寻找和过滤的功能。



以前,最大的把关人是媒体,但近些年,媒体逐渐让位给社交网络和推荐算法。媒体现在所能提供的最大价值,只剩下新闻了,因为在新闻领域里,媒体不再是把关人,而是优质的内容生产者。



当然媒体好与坏,跟我都没啥关系。我在乎的是,像我这种不信任社交网络,也不信任推荐算法的人要怎么办?



我有尝试过去知乎上搜有哪些值得关注的公众号,或者直接在微信公众号里搜索,靠这种方式搜来的,结果往往并不如意。不是说内容不好,只是不是当然也有惊喜,比如【产品沉思录】就是我搜公众号时,有篇文章推荐的,后来我还订阅了它的 newsletter 。



有时,我也会因为想了解一些问题,而去搜索相关的文章,遇到写得精彩的,就会关注一波,这样也攒下了一波,比如 【漂浮的兔子洞】、【何晓阳读书笔记】。



还有的是去官网搜一些产品时,无意中发现人家自己有播客,比如 Google design 。



当然最多的时候,也是我最喜欢的一种方式,是我关注的人在他的文章里,有提到其他大佬的名字,每到这时,我就会去关注一波。



有的时候,你会发现,关注的人中,有超过两个人都在文章中提及了同一位大佬,比如当时 tiktok 被川普搞,【科技岛读】和 【刻意体会】里都提到了 Eugene Wei 的分析文章,果断把该大佬列入自己的阅读源。



从关注的人里,发现其他值得关注的人,有点类似于社会学中的滚雪球法,从把关人的角度看,滚雪球中的每一个节点,都是下一个节点的把关人。



这种把关相对于媒体把关或者他人推荐,契合度更高。毕竟,物以类聚,如果我读一篇文章,觉得作者很对胃口,逻辑分析很到位,那么我会认可他,说不定以后自己写文时也会引用。人同此心,我关注的人,他在写文章时,基本上也抱着同样的想法,只有自己认可的人,才值得在文中提及。这样,作者成为我的人肉筛选器。



滚雪球是一种链条式的方式,这种长期积累下来的信息源,其实也不少。这里不得不说写作带引用是个很好的习惯,一是有据可查,二是方便读者顺藤摸瓜。可惜很多人,包括我自己都很懒,经常信口胡扯,引用的话也不去标记。



闲话少叙,滚雪球虽然是种好方法,但它需要有一个或者几个起点,这样才滚得起来。怎么找到起点呢?前面说的几种方式,都有些随意性,不是精准搜索。我想的一个方法是,搜索所在行业优秀产品负责人的信息输出地。



国内产品里最有名的是张小龙,可惜爷儿不写博客,只有一些零星的演讲,那也没关系,老大之下还有优秀团伙,比如啃饼,负责微信圈子,就有公众号。这完全可以搜到。



俞军、纯银、王诗沐... 只要你知道他们的名字,都可以搜索相关的信息,当然俞军老师可能只能在犬舍见到他偶尔冒泡了。



还有很多人,比如刘飞、唐韧,都很有名,但我都没有关注。一般我选择关注的人,至少是一款产品的负责人(知不知名不重要),当你是产品的负责人时,思考的角度、思考的方向往往是不同的,而且工作中的真实感悟,只有那个岗位上的人才会思考。



我自己负责一款日活十多万的产品,很小,但是在其位,思考的角度从一开始就跳出了功能模块,而更多聚焦产品价值的定义。同样,我需要的也是同样岗位的人,他们管理着比我所负责的优秀的多的产品,我需要知道他们是怎么想的,从文章里去学习他们看问题的视角,这样才能成长。



当然,学习的主线肯定是系统地学习商业管理、心理学、经济学、设计学甚至计算机学,但正如一开始说的,蹲坑的时候我只想稍微放松一下,那么优秀大佬的文章就很适合这个时候消遣了。不要小看这些碎片时间,很多知识就是通过碎片所汲取的,剩下的就交给睡眠来整合进主线。



怎么找到好的内容,上面说得差不多了,但怎么看又是另一个问题。过去我们看博客,承载深度的文章,博客都有自己的地址,所以大家要保存好多网址。



后来博客有了 RSS 地址,大家可以在 RSS 聚合器上输入博客地址,在同一地方订阅。但 RSS 毕竟有些麻烦,从商业价值上讲,RSS 聚合器本身很难做出商业价值,这也是 Google 之前为啥把 reader 关了的原因。



微信就是移动端的 RSS 阅读器,写作者们看到了无数的读者,纷纷入驻,用户订阅自己想看的公众号,一拍即合。



但公众号也有弊端,第一个弊端是缺乏内容付费的手段,虽然有打赏,甚至有付费阅读,但对于想要实行订阅制的公众号来说,压根不支持;第二个弊端是不自由,许多话题都不能写,写了也就被ban了,这对于创作者来说算是一种阉割;第三个弊端是编辑器不够丰富,如果用 notion 写作,就会知道两者之间的巨大差距。



所以现在能够看到 newsletter 逐渐兴起,虽然这玩意在美国早就有了。newsletter 的意思就是,留下自己的邮箱号,如果关注的人有新的文章,它会把想看的内容发送到邮箱里。这样自己只需要用一个邮箱,就能接收所有的内容。



newsletter 对读者的挑战是,原来没这习惯。比如我的邮箱,除了读非全时给导师回复邮件,基本上属于闲置状态。这跟美国不一样,邮箱是重头,所以每家的推介都想要用户的邮箱。



但这也不是什么非常大的问题,用户习惯是可以培养的,只要内容更优秀。但是,如果订阅的 newsletter 过少,单为一个信息源去用邮箱,也不值得啊。这就要求有尽可能的 newsletter 涌现出来,并为人所知,这样这个生态才能做起来。



另外,光有 newletter 还不够,邮箱只能成为一种接收工具,它对于信息的整理、阅读,讨论其实都不太友好,每个 newsletter 背后都需要一个主站,主站汇集着一个创作者全部的 newsletter,也可以包括其他内容,这样,每次传到邮箱里的属于精选内容,如果读者想看更丰富的内容,可以跳到主站浏览。



建站对许多内容创作者是没有能力的,所以辅助建站工具就有市场了。这里私心认为,相比于传统的 WordPress 之类,notion 更有潜力,因为它的核心是笔记工具,知识网络,灵活度非常高。



对创作者而言,newsletter 是一种革新,这让点对点成为可能,而不用进入各种平台,比如知识星球这类的,平台一旦养成,权力就会让渡,中间商赚差价。而现在,一个邮箱,一个notion,或者一个 slack,创作者在社交渠道上攒流量,而通过这些传统被视为个人工具的工具建立与读者的联系。当这种点对点的网络建立后,审查会变得困难,信息的传播会更加畅通。



无论是对创作者、还是读者,这都是一种双赢的举措。



有些扯远了,总之,作为一个蹲坑时的选择,如果说公众号已经不能满足了,那么newsletter 可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当然前提是找到适合自己的 newsletter 关注。



最后,祝大家蹲坑时都不会无聊,cheer🐒。



感谢阅读,更多内容,可以关注我的公众号:善宝橘。



发布于: 2020 年 10 月 25 日 阅读数: 25
用户头像

善宝橘

关注

还未添加个人签名 2019.11.27 加入

还未添加个人简介

评论

发布
暂无评论
蹲坑的时候该读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