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总结 2020
2020 年终于过去了。春节到前几个月疫情肆虐,延迟开工和在家远程,看书多一点,在得到 APP 的“每天听本书”听了几十本。后来沉迷工作,年底凑热闹体验了把在职研究生考试,看书比平时更少,一年下来摊平还是读了 20 本书。不包括追更的网络小说《赘婿》《从 1983 开始》《绍宋》,还有在微信读书上看的《侯大利刑侦笔记》,以及凑热闹突击扫完的《有匪》。至于立的速读 Flag,还立着呢,没学会这门儿本事。今天总结部分读过的书。
『电子』旧山河「刀尔登」
读书太多会成书呆子,得有自己独立的思维框架和价值观,哪怕也是拾人牙慧七拼八凑而来。刀尔登是一个两脚大书橱,写出来的文章虽短却底蕴深厚,还有思辨,一篇读罢,只恨自己没文化,不太能体会文化人学富五车信手拈来的情趣。但这样的散文读着,我等庸俗之人不免平添些雅致,提升那么一点点格调。
『实体』我们的 1950 年代「旷晨 潘良」
因为历史过于沉重不如未来那么美好,对《黑镜头》这类风靡一时的书一直不感兴趣。后来读历史也是读《青铜时代的恐龙战争》、《明朝那些事儿》这类“戏说”,对于民国和 1949 年之后并没有太上过心,所以《抗日战争的细节》系列现在都没读完。2006 年的禁书事件,“年代记忆丛书”名列其中,相信也因此而被更多人所知,至于到底哪里犯禁就不知道了,毕竟如今新版也在正常销售,是否有删改也不清楚。书并没什么特别,典型的编年体年度人物大事记影视歌曲拼盘儿,浮光掠影走马观花,内容也就是当时的事件和新闻报道,事儿就是那点事儿,几十年前发生的,史料详细清晰得很,有啥不可见人的?当时突发奇想,在多抓鱼和孔夫子上找了下,发现有便宜的品相还可以就下了单。原来的主人应该是个老人,在书上记下了买书的时间和地点,还用铅笔写了很多点评,尽管有些字认不出来,字里行间的激动之情触目可见,估计是真正的亲历者,我这种二手历史读者是没法感同身受的,这种感受叠加是旧书独有的体验,读书真应该写笔记啊。
『实体』失落的优雅「阮义忠」
数字时代,高清全彩视频大行其道,加上 3D、AR、VR 感官刺激应有尽有,黑白照片几乎只有怀旧属性。这本摄影集,定格了作者在台湾外出的点滴所见,也能让我们在几十年后,感受到快门开启刹那之间时光中的气息。现在把彩色照片调成黑白却没有老照片的感觉,最关键的自然是人的精神状态、衣着打扮很难复原。气质是种微妙的东西,照片也是,旁人眼中会有各种解读和联想,99%都与本来刹那无关。最难得的是作者的记忆力真好,配上说明文字,让每张照片的信息更立体,更容易激发想象,看着一张张黑白照片,仿佛自己也能穿越时空,置身海峡对面的旧时人间。
『电子』我的第一本金融入门书「邹一南」
想了解一个领域的知识,得由浅入深,成熟体系都有结构,金融专业性非常强,哪怕很基础的名词,不知道就是不知道。入门知识都不难,结果看完如今已经想不起什么了,也跟看电子版有些关系,印象更浅。
『电子』千年金融史 : 金融如何塑造文明,从 5000 年前到 21 世纪「威廉·N·戈兹曼」
什么是金融?金融从何而来?最早的金融是什么形式?如何发展到今日?在历史中发挥了哪些关键作用?说到历史,就是考古,文明的多样性并不是中学课本里几十页就能概括的,在各种殊途同归的重复萌发之下是遵循哪些基本模式?为什么文字和语言有很多种?为什么大家会用贝壳、珠宝、贵金属作为财产?所谓私有制和私有观念是一回事儿么?纵览千年历史,跨越各时期文明的高光点,从中亚到希腊,从十字军东征到圣殿骑士团,从荷兰到英国,金融像水,从不高高在上,渗透在方方面面,与历史密不可分,甚至影响着历史的天平。
『实体』非零和博弈——人类命运的逻辑「[美]罗伯特•赖特」
这本书是公司推荐阅读的,体现了平台化分工协作大势所趋的历史必然性。2003 年就出过中文译本,2013 年也出过,我读这本是 2019 年的,三个出版社,三个译者,迄今为止三个版本的豆瓣评价加一起还不到 250 人,实在够小众,感谢孜孜不倦的出版社。书有点厚,快 400 页,道理呢大家都懂,无非是分工协作良性竞争,团队作战效率高力量大,坏处是过于依赖体系,个体适应性会变弱,就好像老妖作为食物链顶端最强战力,稳坐老巢指望小妖巡山逮着唐僧做晚餐,永远吃不上唐僧肉——吃不上的原因还有很多种,不一一列举。作者从生物进化、文明演化中总结得出的大趋势理论,势必得用很大的篇幅来证明,导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就是——累,一半篇幅足够了。
『实体』态度 : 吴军家书「吴军」
作为畅销书作家,吴军老师的书质量一向稳定可靠,由于输出功率太高出书多了反而看不过来。这本书不太一样,是给两个女儿写的家书,从中也能得窥一二吴军老师的家庭生活。这样跟女儿交流的教育方式只是一个侧面,但可见其用心,甚至还能看到一点关心则乱的老父亲心态,很有意思。
『实体』致女儿书+和我们的女儿谈话「王朔」
看完吴军老师的书,想起还有本的王朔写给女儿的书,于是翻出来十几年前地摊买的盗版合集。本来以为跟吴军老师的书差不多,看开头也有点那意思,读着读着发现写飞了,王朔还是把自己藏得太深,不能老老实实写点儿靠谱的,那还不如不写,态度不端正,大概后面已经是写小说心态了,所谓的回忆反思只是夹带的私货而已。至于小说要写什么,脑子里太多的碎片,真跟磕了药差不多,或者说至少体验过嗑药吧?看到后来也就只能关注点儿他和前妻、徐静蕾那点儿八卦了。不推荐阅读,不觉得文学性多好,一口气没撑住,后继无力。
『实体』理性乐观派 : 一部人类经济进步史「(美)马特·里德利」
『实体』这个社会会好吗「熊培云」
『实体』批评官员的尺度 : 《纽约时报》诉警察局长沙利文案「[美] 安东尼·刘易斯」
『实体』百岁人生:长寿时代的生活和工作「[英]琳达·格拉顿 / [英]安德鲁·斯科特」
这四本书都是在疫情最严峻的时间读的,写过一篇读后感《2020,这个世界会好吗?》,不再赘述。
『实体』中台战略:中台建设与数字商业「陈新宇 罗家鹰 邓通 江威」
『实体』数据中台:让数据用起来「付登坡 江敏 任寅姿 孙少忆」
虽然没掌握速读的本事,这两本书却是很快翻完的,看过了那么多中台的文章,读书目的很明确,不外乎想了解几个方面:第一,系统化概念框架,第二,可借鉴的具体案例,第三,对于常见问题的“官方解答”。其中过多的并不常用的名词,不必深究,意会即可。
『实体』银行数字化转型「付晓岩」
金融业是最早应用 IT 技术作为核心业务支持能力的行业,银行是最典型的金融机构,银行业信息化、互联网化、数字化、智能化的历程很有代表性。银行封闭性很强,在技术圈里很少接触到业内人士,一直颇为神秘。付老师在银行体系内从业多年,善于思考总结,徐徐道来,很薄的一本书,内容格局和信息量很大。在其中能看到跟电信行业相似的发展路径,理解起来相对容易。
『实体』进化 : 运维技术变革与实践探索「赵成 」
赵成老师在极客时间的专栏课程集结成书,几年前走马观花翻过,这次认真学习,受益良多。大型互联网系统的运维是一项非常考验的工作,工程化技术水平和实践经验要求极高。书中有概念普及、心得体会、工作方法,总结思考,的确很多干货,都是千锤百炼而成。做运维,看似不出事儿体现不出水平,出了事儿还容易背锅,然而既得有技术,还得细心,更得有责任心,做好出彩不容易,也需要“运营”。
『电子』癌症·新知:科学终结恐慌「李治中(菠萝)」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癌症迟早会变成慢性病,而随着人类卫生健康水平的提升,老龄化会成为常态,平均年龄会持续增长。癌症作为一种概率性疾病,发病概率随年龄提高。如果年龄够大,会有一大半人遇到,可能是自己,也可能是亲人,了解癌症和最新的治疗方法非常必要。当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健康状态、心理状态更重要,再好的药也不如没病不吃药。
『实体』YOU:身体使用手册 3 : 留在年轻态「迈克尔·罗伊森」
这套书的前两本是在很多年前读的,这本淘的旧书,主要为了有始有终,补完强迫症心理。要说书多好,似乎也没什么新鲜的内容,提供了一些日常保健实用方法,比如吃阿司匹林、保持运动。最后提到的冥想和气功有些不伦不类,体现出了西方文化对于东方神秘力量的盲目借鉴。
『电子』为何家会伤人(升级版)「武志红 」
社会新闻里,家暴乃至杀害亲人的新闻已不罕见,以调节家庭矛盾为主题的电视节目充斥于各级电视台,充分体现了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为什么本来应该是美好的家庭,反而成为噩梦?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单元,究竟会对人产生多深的影响?家庭是每个人生命的起点,是人格形成的初始环境。家庭关系不仅仅是亲密关系,更是社会关系,越是亲人越可能伤害。面对亲密关系,多数人不能跳出自身,客观冷静的做第三者分析,即便是学习了貌似灵丹妙药的心理学,也一样可能难断家务事。无论如何,家庭与每个人息息相关,是我们最珍惜的关系,从书中的故事,我们可能看见自己,也可能获得更多的第三者经验,从而反求诸己,努力让家成为每个人的心灵港湾。
去年终于翻开了《如何阅读一本书》,然而只读了前几章,其中对读书的分类很有借鉴意义,不同的书,性质不同、目的也不同,用不同方式才能读得更好。套用模式简单分类,列出阅读的侧重点:
实用性的,包括了具体的技术、行业知识、养生保健,目的很明确,学到就好,甚至有印象,用的时候再找,看之前务必研究目录。
文学性的,包括散文、名著、高分作品,需要宁心静气,进入状态后多看一些,尽快读完,别拖着。
社科类的,包括历史、传记,多半是当成故事看的,循序渐进,随心而走,行尽而归。
休闲性的,包括网络文学、流行文学,主要是消磨时光,转移精神,释放压力,随便看看。
理论性的,包括科普、学术类的,啃着很难,不妨先看看序言和后记。
2020 个人总结:
影视:51 部电影,4 部纪录片电影,8 部电视剧,7 部系列纪录片… 还有一些没看完的,主要是纪录片(好在 2021 年补完了几个)。
运动:骑自行车 462.1 公里,跑步 56.9 公里。
出行:飞了 12 次,解锁了贵州省,重回了广州,还见了李运华老师,来去匆匆,疫情影响不方便拜访朋友和老师,在北京都没怎么走动。
版权声明: 本文为 InfoQ 作者【IT民工大叔】的原创文章。
原文链接:【http://xie.infoq.cn/article/a5476005114f3a76fb70973ea】。
本文遵守【CC-BY 4.0】协议,转载请保留原文出处及本版权声明。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