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舍与可测试

用户头像
孙苏勇
关注
发布于: 2020 年 05 月 06 日
取舍与可测试

这篇文章谈谈在做产品和研发中被严重忽略的两个点,取舍与可测试。



先说取舍,选什么方向不选什么是取舍,选定了方向做这个还是做那个是取舍,决定了做什么后满足什么需求忽略什么是取舍,这可以说是产品决策层面的取舍。



企业一定会做取舍,为什么这里说取舍还是被严重忽略呢。因为通常取舍集中在了战略层面,不管通过怎么样的机制,长期看合不合理不论,但总归在大的层面是有取舍的。那么忽略在哪里,忽略的是产品层面。虽然MVP、PMF的大家都在提,可在具体做的时候由于各种原因动作就变形了。原因有很多,归纳归纳可能多少都会碰到如下问题。



产品需求面向领导而不是市场。



可别觉得这事儿少,以前就碰到过做运营的伙伴三天两头搞拉新,各种手段,光优惠券就能整出花来,为啥?他也为难,明知是内容上的问题,这样的拉新起不到本质作用,可领导要效果,他也不能让领导看着没事可做,只能多搞活动,做产品的也只能不断应付。说实话,这样的方式对公司资源的消耗非常大,这样的取舍没人做,没人把关,大家就是在做热闹,表面热火朝天,实则都是应付了事,长久受损的就是企业,也是企业中的个人。



面向具体的人而不是共性需求。



通常我们会把具体的人作为用户,但是作为个体其需求也是多样的,甚至是矛盾的,所以在看了《俞军的产品方法论》后,有一点让我印象很深刻,就是我们的用户应该是一类需求的集合,而不是具体的某些人。我们做的产品也应该去满足这个需求集合,而不是去满足具体的某些人。



不做思考满足表面需求。



从市场得到的需求通常是相对表面的,市场需求到产品层面是需要做进一步的思考分析的,做不做,怎么做,受众是谁,范围是否广泛,对企业自身能带来哪方面的价值,不然产品很容易变得臃肿起来。



当然还有其他很多原因,主观的,客观的。对于取舍,本质上是对价值的判断,满足需求并给企业创造合理的价值,是对取舍的基本衡量标准。价值有很多种,带来现金收益,产生社会价值,引来流量,增强用户粘性,等等。总归来说,要是不做取舍,企业将投入很多的无效资源。



取舍不仅在产品决策层面,在研发过程也存在,比如自研还是外包,采用什么样的架构,依托什么样的平台,沉默成本发生是否应当机立断及时止损等。可这些相对都是具体的,更容易在团队内达成一致,在产品决策层面的取舍还是最重要的。



另外再说研发过程中的可测试性。



现在太多的团队研发过程中出现问题多在管理上找原因,在软件工程方法上做尝试。这些都没问题,问题是这些方法被过于神话,比如现在团队九成都用SCRUM,而且在各个环节推陈出新,手段多样。这些有没有用,当然有用,大家能在一个共识内工作,沟通运转的成本就低。但是产品研发质量受很多因素影响,并不是这些方式能解决的。我们不可能想着每个团队都高手如云,方方面面都有强者护航,所以可测试性及做好测试对研发质量更有实际意义,而这点又是常被忽略的,或者有意识但无动作。



现在大家的工作几乎都建立在各种商业或开源框架上,尤其是开源。在选择开源框架时我们选择什么,很重要的就是其自身测试完备而且易于在其基础上构建测试的框架。可以看看各知名开源框架,测试完备性与可测试性上都做的非常好。



研发过程中如果更多考虑可测试性,那么在设计上就会更符合软件工程的原则,可测试性越强,团队间的协作也越容易进行,测试完备性越好,产品质量也越有保证。



当然可测试也有取舍,也需要在企业能接受的范围内。比如旧的我们暂且放置,新添加的尽可能保证可测试性,保证不了很大范围的测试保证核心部分的,做不了UI层面的,做好接口级别的,总之可测试是产品能够不断迭代还能保证质量的基础。如果拿工期紧来推脱测试的话,那就再把取舍加强一点,多舍一点不必要,时间就出来了。

发布于: 2020 年 05 月 06 日 阅读数: 58
用户头像

孙苏勇

关注

不读书,思想就会停止。 2018.04.05 加入

公众号“像什么",记录想记录的。

评论

发布
暂无评论
取舍与可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