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才会用 : 带你见识 Redis 的 zset
快餐车
本文从代码角度分析Redis 的 zset 结构,希望通过本文掌握如下内容:
Redis 中 zset 不是单一结构完成,是跳表和哈希表共同完成
跳表的实现原理,跳表升维全靠随机
跳表中查找、插入、删除的三个口诀
使用场景(简单延时队列、排行榜、简单限流)
如果您还不能了然于胸,请继续阅读本文。
场景案例
假设我们有某个班级所有学生的语文成绩,想统计、查询区间范围、查询单个学生成绩、满足高性能读取这些需求,Redis 的 zset 结构无疑是最好的选择。Redis 提供了丰富的 API。示例:
ZADD yuwen 90 s01 89 s03 99 s02 74 s04 97 s05
以 yuwen 为 key 分别存储了 s01 到 s06 共计 6 名学生的分数,我们可以查询任一学生的成绩
ZSCORE yuwen s03
可以按照排序返回指定区间内的所有元素
ZRANGE yuwen 1 2 withscores
可以访问指定分数区间内的所有元素
ZRANGEBYSCORE yuwen 90 100 withscores
可以统计指定区间内的个数
ZCOUNT yuwen 80 90
实现
zset 结构中,既支持按单个元素查询,又支持范围查询,是如何实现的呢?我们深入代码分析,在 Redis 的 t_zset.c 的注释中,提到:
翻译过来是 Redis 中有两种数据结构来支持 zset 的功能,一个是 hash table ,一个是 skip list。先来看一下 zset 在代码中的定义:
dict 是一个hash table ,各种编程语言中都有实现。可以保证 O(1) 的时间复杂度,不做过多解释。我们继续看 zskiplist 的定义:
zskiplist 是 Redis 对 skiplist 做了变种,skiplist 就是我们常说的跳表。
跳表
跳表由 William Pugh 于1990年发表的论文 Skip lists: a probabilistic alternative to balanced trees 中被首次提出,查找时间复杂度为平均 O(logN),最差 O(N),在大部分情况下效率可与平衡树相媲美,但实现比平衡树简单的多,跳表是一种典型的以空间换时间的数据结构。
跳表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由许多层结构组成。
每一层都是一个有序的链表。
最底层 (Level 1) 的链表包含所有元素。
如果一个元素出现在 Level i 的链表中,则它在 Level i 之下的链表也都会出现。
每个节点包含两个指针,一个指向同一链表中的下一个元素,一个指向下面一层的元素。
跳表的查找会从顶层链表的头部元素开始,然后遍历该链表,直到找到元素大于或等于目标元素的节点,如果当前元素正好等于目标,那么就直接返回它。如果当前元素小于目标元素,那么就垂直下降到下一层继续搜索,如果当前元素大于目标或到达链表尾部,则移动到前一个节点的位置,然后垂直下降到下一层。正因为 Skiplist 的搜索过程会不断地从一层跳跃到下一层的,所以被称为跳跃表。
还是举个例子,假设链接包含1-10,共10个元素。我们要找到第9个,需要从 header 遍历,共 9 次才能找到
一次只能比较一个数,最坏的情况下时间复杂度是O(n),如果我们一次可以比较2个元素就好了:
一次查找2个的话,我们只找了5次就找到了。所以就有了类似下面的结构,在链表上增加一层减少了元素个数的“链表”:
如果增加两层“链表”,只查找3次就可以找到:
即便是我们找元素8,也只需要遍历 1->4->7->8,共4次查询。
跳表就是这样的一种数据结构,结点是跳过一部分的,从而加快了查询的速度。之前讲HashMap 中我们提到,java 8 中当哈希冲突个数大于 7 个的时候,转换为红黑树。跳表跟红黑树两者的算法复杂度差不多,为什么Redis要使用跳表而不使用红黑树呢?跳表相对于红黑树,代码简单。如果我们要查询一个区间里面的值,用平衡树实现可能会麻烦。删除一段区间时,如果是平衡树,就会相当困难,毕竟涉及到树的平衡问题,而跳表则没有这种烦恼。
整个查询过程,可以简化理解为 if (下一个是否大于结果) 下一个 else 下一层
加强版跳表
Redis 中的对 skiplist 做了些改造:
增加了后驱指针(
*backward
)同时记录value 和 score,且 score 可以重复
第一层维护了双向链表
zset 结构整个类图如下:
zskiplist 中保存的 zskiplistNode 节点定义:
zskiplistNode 中定义了 zskiplistLevel 的数组,用来保存该 node 在每一层的指针。查询跟我们模拟的例子类似,不在详细描述。重点看一下插入操作:
插入的时候,首先要进行查询,然后从最底层开始,插入被插入的元素。然后看看从下而上,是否需要逐层插入。可是到底要不要插入上一层呢?我们要想每层的跳跃都非常高效,那就越是平衡越好(第一层1级跳,第二层2级跳,第3层4级跳,第4层8级跳)。但是用算法实现起来,确实非常地复杂的,并且要严格地按照2地指数次幂,我们还要对原有地结构进行调整。所以跳表的思路是抛硬币,听天由命,产生一个随机数。Redis 中 25%概率再向上扩展。这样子,每一个元素能够有X层的概率为0.25^(X-1)次方。在 Redis 中level初始化时就定义好了,为 32 层。那么,第32层有多少个元素的概率大家可以算一下。
整个插入过程,可以简化理解为:先插入最底层 if (随机概率) 扩展上一层
随机函数:
skiplist 的插入如下图所示:
对于 zskiplist 的删除操作,可以分为3个步骤:
根据member(obj)和score找到节点的位置(代码里变量x即为该节点,update记录每层x的上一个节点)
调动zslDeleteNode把x节点从skiplist逻辑上删除
释放x节点内存
整个删除过程,可以简化理解为:先找到,断关联,删内存
在 zset 的创建中(zaddGenericCommand 方法)隐藏这一个逻辑分支:
Redis 初始化的时候,只判断存储的元素长度是否大于64个字节(server.zset_max_ziplist_entries默认128)。大于64个字节选择zkiplist,否则ziplist。当执行增删改查的方法,根据是ziplist 还是 zkiplist 选择不同的实现。关于zkiplist 本文不详细叙述。只需要记住zset 在两种情况下使用 ziplist :
保存的元素个数不足 128 个
单个元素的大小超过 64 bytes
执行增删改查的方法,根据是ziplist 还是 zkiplist 选择不同的实现。zkiplist 本文不详细叙述。
结论
至此,我们介绍了Redis 中 zset 最复杂的跳表部分,结合代码和理解,请思考这4个命令背后都是依赖于什么数据结构的支撑。
ZSCORE yuwen s03
基于哈希表 O(1)复杂度
ZRANGE yuwen 1 2 withscores
基于skiplist和span查找
ZRANGEBYSCORE yuwen 90 100 withscores
基于skiplist和score查找
ZREVRANGE yuwen 1 2 withscores
基于skiplist和score 和 * backward 查找
使用场景
1. 延时队列
zset 会按 score 进行排序,如果 score 代表想要执行时间的时间戳。在某个时间将它插入zset集合中,它变会按照时间戳大小进行排序,也就是对执行时间前后进行排序。
起一个死循环线程不断地进行取第一个key值,如果当前时间戳大于等于该key值的socre就将它取出来进行消费删除,可以达到延时执行的目的。
2. 排行榜
经常浏览技术社区的话,应该对 “1小时最热门” 这类榜单不陌生。如何实现呢?如果记录在数据库中,不太容易对实时统计数据做区分。我们以当前小时的时间戳作为 zset 的 key,把贴子ID作为 member ,点击数评论数等作为 score,当 score 发生变化时更新 score。利用 ZREVRANGE
或者 ZRANGE
查到对应数量的记录。
3. 限流
滑动窗口是限流常见的一直策略。如果我们把一个用户的 ID 作为key 来定义一个 zset ,member 或者 score 都为访问时的时间戳。我们只需统计某个 key 下在指定时间戳区间内的个数,就能得到这个用户滑动窗口内访问频次,与最大通过次数比较,来决定是否允许通过。
以上三种场景的示例代码,在下一篇给出。也欢迎大家思考是否还有其他应用场景。
关注我
如果您在微信阅读,请您点击链接 关注我 ,如果您在 PC 上阅读请扫码关注我,欢迎与我交流随时指出错误
版权声明: 本文为 InfoQ 作者【小眼睛聊技术】的原创文章。
原文链接:【http://xie.infoq.cn/article/9c75d98ff5c7bebd2e5d76b77】。文章转载请联系作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