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敏捷行业专业外文,不只是谷歌翻译
流行但愚蠢的态度是,一个好的经理在任何地方都可以成为一个好经理,而不需要对他所管理的生产过程有特别的了解
—爱德华.戴明
前言
孔子说:一日而三省吾身。应该说是体现了敏捷思维在个人哲学意识迭代中的最早的实践应用。但真的要做到,确实有点难。改成三日一省如何?至少三天才能对一件事情有比较客观的初步认知。每次反思就像Scrum框架里的一个Sprint,总要有个时间盒子,结束后能看到增量价值交付。这里就不接着谈Kanban了,敏捷方法不是今天的主题。该反思的还是要反思,但不用太频繁。
说说翻译
偶尔会做些敏捷行业外文的翻译,一方面借此提升自己的行业英语水平,另一方面对行业的知识通过翻译的形式,加深自己的理解并促进工作实践。师夷长技以制夷,这里谈不上“制”,只为提升自我。
很多人听到翻译,觉得现在应该挺简单,有谷歌翻译。不排除每个人的背景不同,本业余人士的个人理解是,一篇专业的翻译文章需要至少经历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步
谷歌翻译,当今社会效率至上,让人工智能解放人类的一部分时间。把译文的基本的框架涂鸦出来,当然,这个版本往往是惨不忍睹,你懂的。很快能完成。
第二步
专业翻译,译者需要有较长时间的专业知识沉淀,理解和实践经验,结合领域专有思维。如同本文开头,戴明说的那句话。例如,agile在英语中是形容词“敏捷的”,可自从本世纪初有了大写A的Agile,这个词就成了一个专有名词,敏捷宣言的“敏捷”,成为了软件开发行业甚至日后的各大行业中更先进的理念。对每个行业来讲都是一样的,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
第三步
共情翻译,译者需要通过文字与优秀的作者共同感受。需要点虚拟穿越的想象力,进入作者在写作那一刻的环境,思想和情绪等,翻译出来冰冷的文字,也是知识,但无法把作者的情感传达给读者。例如,something must not become stale,简单翻译:某事一定不能太久,结合上下文,感受作者的心情和中文的习惯,或许可以这么翻译:我们一定不能把某事拖太久。
第四步
文化翻译,结合中华5000年的文化特点。让浑厚的中华文明来给文章润色,这就是好好学习语文和历史的好处了,也可以经常这么教育孩子。 翻译时,我们可以考虑用成语,这是中文的很特别的地方。例如,Empty List,直接翻译就是 “空的清单”。总觉得这么翻译太干,有时候可以结合上下文,翻译成“空空如也的清单”也许就更朗朗上口。
第五步
通读三遍,调整标点符号,段落,错别字等。文字能简单就简单,字数越少越好。首先自己觉得顺畅,标准是,把自己当成读者。帮读者易于理解,节省阅读时间,是作者和译者共同的责任,接着就可以把译文传递到下一步。
第六步
专家审校,最后,译文由优秀的行业专家的审校是很重要的,颇有些XP中结对编程的味道,结对翻译?一个人总是难免出错,考虑不周,有同行专家的审校总是让人心里踏实很多。
写在最后
即便经历了前面六个步骤,要告诉自己的是,译文一定还有改进的空间,能够翻译的更好,这也是敏捷人的共同思维模式。不过,翻译工作该交的时候还是要交,从完成到完美的过程永远不会结束,所以,完成比完美更重要。优秀的翻译文章和书籍都凝聚了相关行业专家心血和对行业长期投入而获得的领悟,除此,还需要足够的文学,历史,哲学等方面的知识。
保持社交距离。勤洗手。
—
END
感谢你阅读本文,希望能在评论区学习到大家的经验和想法~
如果对相关内容感兴趣可以关注我的公众号:捷伴行Agile。会有更多更及时的内容与君分享。
版权声明: 本文为 InfoQ 作者【行叔】的原创文章。
原文链接:【http://xie.infoq.cn/article/99c04eb82bf4924ff03058776】。文章转载请联系作者。
评论 (1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