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DD 是不是“银弹”?

国内的互联网发展目前看到了一个接近天花板的位置,而如何低沉本的试错、低成本的获客成为各大公司关注的重点,按照领域驱动设计的理念,可重构整个软件开发行业的实践模式,领域驱动设计因此被推上了风口,当然领域驱动设计目前在业内争论一直都没有停止,到底如何落地实践目前还处于蓝海。
什么是DDD
关于DDD的概念就不在陈述了,现在业界已经吵得很火的,自己维基百科或者看书都能找到。
DDD的组成部分
战略设计
领域、子域、限界上下文、上下文映射图等都是战略设计,关注的是领域的划分
战术设计
实体、值对象、聚合根、CQRS、事件溯源等都是战术设计,关注的是如何落地
DDD是不是“银弹”?
说DDD是“银弹”我猜可能原因是由于自己将DDD落地失败或者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吧。DDD是不是“银弹”历史自会说明一切,按照目前的来看其实DDD包含两部分,分别是战术设计和战略设计,战略设计和战术设计可以拆开,比如在目前的项目中就采用战略设计而不采用战术设计,分而治之吸取精华指导业务快速试错等,战略的设计这一部分在我目前经历的项目中能很好的实现服务之间的拆分及依赖的划分(以前领域划分不清、职责不清等问题通过战略设计都可以避免,当然这个设计是演进的,不可能是一蹴而就。),但是战术设计目前不能够很好落地实践,因为这一块目前没有现成可参考的案例,业界也都是处于尝试中。战略设计目前也很好的帮助我们达到降本增效的目的。所以我理解“DDD”不是银弹,当然是我个人的理解。毕竟受限于个人眼界。但是DDD目前还是为项目带来了益处,这个在业界也有很多case。凡事要理性的看待。
着眼未来
DDD的落地实践目前在行业还是很稀缺的,站在升职加薪的小目标来说,搞DDD还是有钱途的,毕竟这玩意目前都处于实践和探索期,如果我们在这个时候上船,能为自己的职业增加亮眼的特色点,这个点就是你 异于别人之处,职场到了一定阶段要靠的是软技能来提升。比如适度的包装、适度的吹牛等,靠那些静态的知识(操作系统、网络)等这些难以取胜,毕竟你会的、别人也会,那就是没有差别,多思考如何为企业能带来降本增效的事情,而不是瞎扯淡。
评论 (1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