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点什么

深度工作

用户头像
insight
关注
发布于: 2020 年 04 月 29 日
深度工作

自述

在毕业之前就知道《深度工作》这本书,当时还没有工作,所以看了一小部分就失去耐心,没有再看下去。如今工作已经半年,在繁杂的工作和开放办公室吵闹的环境下工作,让我体会到了深度工作的重要性,按着深度工作的原则,我一点点的改进我的工作方式,让自己的效率得到了提升,因此,记录下《深度工作》中提到的理念以及方法,方便自己时常翻看回顾。



理论

基础概念

深度工作(Deep Work):在无干扰的状态下专注进行职业活动,使个人的认知能力达到极限,这种努力能够创造新价值,提升技能,而且难以复制。



浮浅工作(Shallow Work):对认知要求不高的事务性任务,往往在受到干扰的情况下展开。此类工作通常不会为世界创造太多新价值,而且容易复制。



浮浅工作的坏处

  • 在极度浮浅的状态下度过足够的时间,将永久性降低自己深度工作的能力。



为什么深度工作如此重要?

深度工作假设(The Deep Work Hypothesis):深度工作的能力日益稀少,而几乎同时,其在社会经济中的价值也日益提升。因此,能够培养这项技能,并将其内化为工作生活之核心的人,将会取得成功。



在人工智能会大量取代劳动力的情况下,有三种人将获得特别的优势:

  • 可以利用智能机器把工作做得漂亮并具有创造性的

  • 在所处行业中最优秀的

  • 拥有资本的



如何在新经济形势下成为赢家

由于不是每个人都拥有资本,因此剩余的两种人可以成为赢家:一种是能够利用智能机器进行创造性工作的,一种是自己所在领域的个中翘楚。



有什么窍门能够为进入此类有利领域提供助力?这就需要以下两种能力:

  • 迅速掌握复杂工具的能力

  • 在工作质量和速度方面都达到精英层次的能力



而拥有这两种能力,无一例外,都需要深度工作。因为深度工作可以帮助你迅速掌握困难的事物,也有助于精英级产出的实现。



深度工作帮助你迅速掌握困难的事物

刻意练习是掌握困难事物很重要的一个手段。

刻意练习的核心要素通常如下:

  1. 你的注意力全情投入到某个你希望提升的技能或想要掌握的理念上;

  2. 你能得到反馈意见,这样你就可以调整自己的方法,保持注意力的投入有最佳产出。



刻意练习有效的原因是:

越来越多的科学家认为刻意练习有效的原因与髓磷脂相关,它是在神经元周围生长的一层脂肪组织,起到绝缘保护的作用,可保持神经元干净和正常运转。要理解髓磷脂在提升能力方面的作用,首先要记住,不管是智力还是体力方面的技能,最终都要追溯到大脑回路上。这种新的性能科学认为,如果相关神经元周围汇集了更多的髓磷脂,相应的大脑回路就能更轻松有效地运转,你在某方面的技能就会更强。想要在某方面有了不起的成就,就需要有更多髓磷脂的协助。

这种理解为刻意练习的有效性提供了神经学基础。专注于某一项特定技能,就会迫使某一特定大脑回路在隔离的区域不断地燃烧。反复利用同一大脑回路,就能促使少突细胞在这个回路的神经元周围包裹髓磷脂,从而有效地固化这种技能。



因此,从神经学的角度来看刻意练习,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高度专注于当前任务,避免干扰非常重要,因为这是充分隔离相关神经回路、促进髓磷脂鞘形成的唯一途径。

  2. 如果你尝试在注意力涣散的情况下(和别人进行间歇性微信聊天)学习一种复杂的新技能(比如SQL语法),就会有太多的回路同时进行,你真正希望强化的神经元群只能得到偶尔的隔离。



综上所述:想要迅速掌握困难的事物,你必须高度专注,不能有任何干扰。换言之,学习是一种深度工作行为。如果你很容易做到深度工作,就能轻松掌握愈发复杂的体系和技能,这些体系和技能是我们在经济生活中取得成功所必需的。如果你还是一个难以做到深度工作的人,要面对无处不在的干扰,就不应期待轻易掌握这些体系和技能。



深度工作有助于精英级产出的实现

实现精英级别的产出,核心的方法论就是:在长时间无干扰的状态下,批量解决困难却重要的智力工作。

因为生产力规律:高质量工作产出=时间×专注度



当代工作中,我们往往会面临“注意力残留”的困境,所谓“注意力残留”,就是指:

当你从某项任务A转移到任务B时,你的注意力并没有即时转移,你的注意力残留仍然在思考原始任务。如果在转移工作之前,你对任务A缺乏控制且关注度较低,残留会尤其浓厚,但即使你在转移工作之前已经完成了任务A,你的注意力还是会有一段分散的时间。

“注意力残留”带来的坏处是:转换任务之后处于注意力残留状态的人,在下一项任务中的表现通常很差。而且残留量越大,表现越糟糕。

这带给我们的警告是:

在有干扰的状态下工作,对你的表现是有潜在危害的。每隔10分钟左右瞥一眼收件箱或许看似没有损害,很多人还试图证明这种行为优于时刻保持收件箱开启状态的旧习惯(已经很少有人坚持的一种坏习惯)。这种做法并不是一种进步。更糟糕的是,看到一些当前无法解决的信息,你就被迫回到最初的任务上,但是又有第二项任务留在脑后没有完成。这种未完成任务之间的转换带来的注意力残留对你的表现十分有害。



综上所述:要达到个人巅峰的产出效率,你需要长时间、无干扰地高度专注于单一任务。换一种说法,使你的表现最优化的做法是深度工作。如果你无法做到长时间深度工作,就很难使你的表现达到质量和数量的巅峰,而这种巅峰状态对于你的职业成功越来越重要。除非你的才能和技能全面压制对手,否则对手中的深度工作者定将超越你的表现。



稀缺的深度工作

当今商业世界的主要潮流大幅降低了人们深度工作的能力,尽管经论证这些潮流可期许的利益明显小于专注于深度工作所带来的利益。



这些潮流,或者说是将商业推离深度工作、推向干扰的思维定式和偏见,包括:

  1. 及时回应:期望人们能够迅速阅读和回复电邮或者是IM软件中的信息。

  2. 忙碌代表生产能力:在工作中,对于生产能力和价值没有明确的指标时,很多知识工作者都会采用工业时代关于生产能力的指标,以可视的方式完成很多事情。

  3. 对互联网的顶礼膜拜:我们不再权衡新科技的利弊,不再平衡新增效益和新引入的问题之间的关系。我们开始自以为是地认定,只要是高科技就是好的,而不用再做探讨



最小阻力原则

产生上述潮流的原因是:最小阻力原则。

最小阻力原则(The Principle of Least Resistance):在工作环境下,若各种行为对于底线的影响没有得到明确的反馈意见,我们倾向于采用当下最简单易行的行为。



产生该原则的原因是:

  1. 关乎对个人需求的响应。如果在你所处的工作环境下,提出问题能够立刻得到答案,需要某一特定信息能够立刻得到,那么你的生活就会变得更简单,至少在当时是这样的。如果无法得到这样迅速的响应,你就需要做更多的预先工作计划,需要更具条理性,同时还要时刻准备暂时搁置工作,将注意力转移到别处,等待所提要求达成。所有这些都将使你的日常工作生活更加艰难(尽管从长期来讲,这样做能够得到更令人满意、更好的结果)。

  2. 只回复最新的信息,能让人产生一种效率很高的错觉;如果采用GTD等工作方式,人们就需要采用一种更深思熟虑的方式,理清下一步的工作内容以及工作时长。这种计划是很困难的。



由于最小阻力原则所带来的影响很难被度量,因此少有人对其加以审视,在这种原则支配下的工作文化,免去了我们短期内对保持专注和做计划的忧虑,却牺牲了长期的满足感和真实价值的产出。这样一来,最小阻力原则就驱使我们在深度工作愈发受到青睐的经济形势下流于浮浅工作。



虽然这种忽视深度工作的趋势会对商业造成很多无形的损失,但是对个人而言是一个好消息,假若潮流继续下去,深度工作将变得愈发罕有,其价值也因此会愈来愈高。由于深度工作并无本质缺陷,妨碍深度工作的令人分神的行为也并非必须,由此你便可满怀信心地继续本书的终极目标:系统地培养个人进行深度工作的能力,并由此获得丰富的成果。



深度工作的意义

传统工作者由于面对的职业挑战是清晰的,因此很容易在工作中进入心流的状态,也就能够依靠手工能力在世界中切实地展现自己,由此得来的满足感可以使人变得恬静平和。但是知识工作者的目标缺没那么清晰,并且不断有声音呼唤知识工作者在浮浅活动上花费更长的时间,但是深度工作对于知识工作者是有意义的,下面将从三个方面论证:

从神经学角度论证深度

注意力——即我们选择去关注哪些事物,忽略哪些事物——对于我们生活质量所起的作用。



各种学科都认为熟练管理注意力是优质生活的重要因素,也是几乎改善人生各类体验的核心。我们倾向于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所处的环境上,认为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情(或者没有发生的事情)决定了我们的感受。实则不然,如何看待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情,决定了我们的感受。因为我们的大脑是依据我们关注的事物来构建世界观的。



在一段痛苦不安的人生经历之后,你选择关注的事物将极大地影响你对未来生活的态度。这些简单的选择可以为你的情绪提供一个“重置按钮”。

如果对人类的大脑进行扫描会发现,年轻人面对两种积极和负面意象时杏仁核(情绪中心)都有活跃的反应;扫描年长的实验对象时,杏仁核则只对积极的意象有反应。因此我们可以假设年长的实验对象经过训练,前额皮质在面对负面刺激时会抑制杏仁核的活动。这些年长的实验对象之所以更幸福,并非因为他们的生活环境优于年轻的实验对象;而是因为他们重置了自己的大脑,忽略负面的信息,尽情享受积极的信息。



由上述理论可以推测出,你的世界是你所关注事物的产物,当你在深度努力状态下投入大量时间之时,你的大脑就会认为你的世界是具有丰富意义和重要性的。



在日常工作中培养全神贯注的能力还有一个同样重要的隐藏益处:这种全神贯注的状态占据了你的感官器官,使你避免了很多充斥在我们生活中难以回避的、细小不快的事情。

很多知识工作者工作日大部分时间都用于浮浅关注点的交流。即使要求他们完成某项需要更加专注的任务,他们不断查看收件箱的习惯也会使这些浮浅的事务占据他们注意力的中心。加拉格尔教育我们,这样度日是愚蠢的,因为这样下去你的大脑就会形成固定印象,认为你的工作生活充满了压力、烦扰、沮丧和琐事。



总结,从神经学角度来看,靠浮浅事务度过的一天很可能会是枯燥、令人沮丧的一天,即使抓住你注意力的浮浅事务看似无害甚至有趣。在工作中(特别是在知识工作中),增加深度工作时间可以有效影响人脑这台复杂的机器,多种不同的神经学理论表明,此种影响将使你对工作生活的意义和满意度得到最大的提升。



从心理学角度论证深度

契克森米哈赖对于人类心理状态的研究,让一个概念广为人知,这个概念就是——心流(flow)。他的研究揭示:

工作其实比休闲时光更容易带来享受,因为工作类似于心流活动,有其内在目标、反馈规则和挑战,所有这些都鼓励个人积极参与到工作中,专注其中,全身心投入到工作里。

休闲时光则组织松散,需要很大的努力才能创造出值得享受的事情。

简而言之:人们在工作时比想象中更愉悦,而在放松时则没有想象中那么快乐。



可以产生心流的活动包括,将脑力开发到极限、专注、在一项活动中达到忘我,而深度工作正是一种非常适合产生心流状态的活动,因此深度工作很重要。

从哲学角度论证深度

在事业中拥抱深度工作,通过深度工作培养个人技能,可以使知识工作从令人心烦意乱、心力交瘁的责任变成一件令人满意的事情——开启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在那里万物闪耀(即充满神圣感和意义感)。



深度工作的要求

  • 长时间无干扰的思考



如何进入深度工作的状态

  • 有意识地控制自己远离网络。网络会剥夺我们专注和沉思的能力



用户头像

insight

关注

还未添加个人签名 2018.11.17 加入

顺丰科技小码农

评论 (2 条评论)

发布
用户头像
为什么文中的段落之间有那么多的空行?
2020 年 04 月 29 日 18:12
回复
估计和 md 的特性有关系,用typora写的,写完复制过来,写作平台把 md 的换行当成空行了
2020 年 04 月 30 日 16:49
回复
没有更多了
深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