诈骗?通证项目方的危局
近年来,区块链项目层出不穷,为取信于投资者,项目方提出各类 新奇的应用场景 ,并包装以精巧的 白皮书报告 与 名人背书 。对于成功投入应用场景的虚拟币而言,由于使用价值的大幅度上升,其融资渠道通畅自然是意料之中。但对于未取得预期应用场景的代币,项目方的部分操作可能会致使自身陷入 刑事法律的风险 之中。
01
区块链项目方的选择
支付交易、银行业、游戏、供应链金融等场景都是区块链项目设计使用价值的重点。由于区块链虚拟货币的可应用范围广阔,我们可以在区块链项目中找到各式各样的创意,并能在多种宣传渠道中窥得踪影。
但正因为创意基数大,区块链项目之中有很多创意都存在 落地衔接困难 的问题。据飒姐团队所知,就有以特定银行作为应用场景,白皮书中大肆宣传而最终被合作银行拒绝落地的新发虚拟币。
当白皮书与其他宣传内容所描绘的特定应用场景化作泡影时,有的项目方的选择是重新寻求合作对象,争取将应用场景的内容落到实处。但有的项目方却选择对投资人做出 虚假宣传 ,甚至 自销自买 增加资金流转数额,营造出一副欣欣向荣的景象,从而达到投资人对代币价值高估 误判 的目的。
02
刑事法律风险分析
对于项目方未如实披露信息,甚至做出虚假宣传,诱使投资人出现认识错误的在后行为而言,由于项目方的 目的 在于令投资人向其 支付虚拟货币 , 处分财产性利益 ,飒姐团队认为,该等行为已构成我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规定的诈骗罪,项目方须为此承担最高可至无期徒刑的刑事责任。
有的朋友可能会疑惑,虚拟货币在我国法律地位模糊,处于 灰色地带 , 诈骗虚拟货币为何会构成犯罪 ?
对此,一方面需要明确的是,依照《中国人民银行、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等关于防范比特币风险的通知》第一条的规定,比特币属于“ 特定的虚拟商品 ”。诈骗比特币或类似的虚拟货币都属于让受害人基于认识错误处分 财产性利益 的行为,不会影响诈骗罪的犯罪构成。另一方面, 物的合法与否 通常 不会影响 侵财类型的 犯罪成立 ,以盗窃罪为例,第三人窃取赃物或淫秽物品的行为同样符合盗窃罪的部分犯罪构成。
也有的朋友会认为,币圈虚拟币价格因各类因素虚高已成 常态 ,项目方的添油加醋与投资者入坑不存在必然关联,何尝不可?
诚然,在币圈投资者鱼龙混杂的当下,基于投机诉求抬高新币价格的行为已成司空见惯,在大环境下盲目跟风的投机主义者们似乎忽略了虚拟货币的价值基石。但站在法律人的视角,飒姐团队认为,对于各类基于区块链算法的虚拟货币,其 币值的高低 仍应取决于它们背后的 应用价值 ,投资人在投资时所考虑的理应是这一点。因此,司法机关在办案时同样会 推定 ,项目方伪造应用场景的行为足以干扰多数币圈投资行为,使得投资人陷入 认识错误 。
03
写在最后
对于 陌生领域 的判断,人们总是能够保持怀疑的态度。但建立在一知半解领域之上的判断却容易滋生盲目的自信,从而触及法律的红线。区块链虚拟币的发行本与犯罪无关,但为维持项目运转而捏造、虚构事实之行为却会使得项目 性质转换 ,涉嫌诈骗犯罪,还请慎重,三思行事。
来源链接:mp.weixin.qq.com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