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点什么

多年阅读《经济学人》是一种什么体验?

用户头像
wbliu85
关注
发布于: 2021 年 02 月 27 日

文 / 王不留(微信公众号:王不留)


1.


大家如果看过2020年12月23号的第一篇文章,应该知道这是我的第二个公众号。


第一个公众号是在 2018 年申请的,那几年陆陆续续写了近百篇文章,但 2020 年 12 月份,因为自动回复提供了一张计算机图形学界知名的“莱娜图”,导致公众号直接被封禁。多年努力,付之东流。



当时公众号的主要内容,大多是部门管理、团队建设方面的经验教训。


比如:


疫情之下软件企业富余实施人员如何分流?


部门周例会如何召开才更有意义?


如何对区域化运作的软件公司分配项目管理者的奖金?


如何用一个小技巧解决员工不按时提交周报的问题?


如何做好现场驻点实施人员的团队建设?


……


虽然都是干货,很可惜,受众面太小,影响面不大,阅读量很少,自己写得越来越索然无味。


被封号之后,心情沮丧到极点,但反思下来,此号被封反而是好事,正好让我下定决心,改变写作方向。


这不,“王不留”公众号最终定位在外刊学习。


2.


2005 年,我大二顺利通过英语四级考试,直到 2014 年,我就没再看过英语。


那时的人生目标就是事业成功(翻译成大白话:打工挣钱、娶媳妇、养娃。)


在对事业的奋力追求过程中,我个人签名确定为:凌晨四点开启奔跑人生的小卒子。


1、凌晨四点起床,这是考研时留下的习惯


2、奔跑人生:不是指跑步,而是指有目标的工作生活。


3、小卒子:只要自己不是老板,无论在企业职位有多高,都还是一个兵,这是我个人在职场的定位。


为了挣更多的钱养娃,2015 年我决定备考研究生,提升学历。那时,我重新将英语拾起,此后再没丢下。


至此,最近几年的个人签名变成了:常读外刊的 IT 资深打工人。


1、签名不再突出“凌晨四点起床”,因为每个人的作息时间各不相同,没有什么值得炫耀的。


2、IT,是为了注明自己吃软不吃硬(只搞软件);


3、资深,表示自己混迹职场已经很多年;


4、打工人,表明自己仍是一个打工者。无论当前职位有多高,早晚总会被取代。这是提醒自己要居安思危。


5、常读外刊,其实是指看《经济学人》杂志。


我一般周五晚上获得本周最新一期的杂志 PDF 版,然后我会在周六凌晨三点钟起床,大约到早晨八点钟,看完杂志。


大家可能会惊讶,能看完吗?


可以的,因为我只看感觉兴趣的文章。


比如,我会阅读社论、与社论有关的文章、与我们国家有关的文章、关于老美的部分文章。


其它栏目,像非洲、美洲、欧洲等地区的内容,因为不了解他们的国情,看不懂,我选择直接略过。


这样算下来,整本杂志可以看的文章也就十来篇,花费五个多小时阅读,足够了。


翻完杂志,写篇导读,其实就是自己的阅读笔记。


我还会勾选出最感兴趣的文章,或难以理解的文章,或值得再次阅读的文章,这些大约有 2-3 篇,在周一到周五的空闲时间再来细品。


那么其它杂志还会阅读吗?像《时代周刊》、《商业周刊》、《国家地理》、《卫报周刊》……


说实话,看得极少。


作为一个以 996 为常态的打工人,哪有那么多时间?能把《经济学人》杂志看完就已经很不错了。


3.


那么,为什么独推《经济学人》?


没办法,名人效应!


比尔盖茨说过:“我会将《经济学人》从头看到尾,因为它的内容让我能够批判性地思考这个世界。



另外,常看《经济学人》的朋友应该知道,他家杂志的文章几乎从不署名。


然而,2016 年 10 月 8 号杂志却刊发了一篇时任美国总统贝拉克·奥巴马离任前为该报撰写的署名文章《The way ahead》。



这篇署名文章对于一份杂志宣示其江湖地位意味着什么?我想大家是明白的。


你肯定会问看这么多年的《经济学人》有什么感受?


最大感受应该是这本杂志相比其他一些报纸,态度更客观,视角更宽广。说白了,就是内容质量高。


随手举个例子吧。


2021 年 2 月 20 号刊的《经济学人》有篇关于中国新冠疫苗的文章《Sinovacillate》,里面有一段描述:



通过外防内控,中国不惜代价让疫情控制在了零感染。人们不再有恐惧感和危机感,也就缺乏了注射疫苗的动力。


这就意味着完成民众免疫需要较长时间,预计到 2022 年底,中国仅有 60%民众获得免疫,这也将拖延中国重新向世界开放的时间。


同时,文章指出,中国需要指导人们学习如何与新冠长期相处?


当天,我看到一则新闻《中疾控主任:新冠肺炎可能成为长期流行的传染病》。



再来举个例子。仍是 2 月 20 号刊的一篇文章《为孩子们点只蜡烛》,介绍了德州暴风雪下的大停电。



2 月 23 号,我看到了澎湃新闻关于“得州停电”的评论。



通过比对,可以看出两篇文章观点大致较为相似。


其实我们针对得州停电的关注和报道,是在 2 月 22 号才开始的。



所以,我喜欢借助《经济学人》这第三只眼看中国和美国。这样可以尽量避免干扰。


对于老美的报道,美国的报刊也是分党派的,很难说清楚谁家说得更客观公正,而《经济学人》是英国人出的,态度会更为中立。


4.


我以前看完《经济学人》,写篇读后感,放在印象笔记就完事了。


刚好公众号被封后,我决定不能再为引流,搞下三烂的东西,所以按照自己对《经济学人》的爱好,写了一篇《2012-2020年《经济学人》PDF版合集免费下载!这本杂志是我最想要的考研英语资料!》,没想到,竟被很多朋友关注,并且加了我微信。


在此谢谢大家。有这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希望能和大家一起精进。


常看外刊,个人方面有什么改变呢?


最大的改变可能就是不那么愤青了。一件事情,角度不同,感受也不同,观点也会不同。


多看多听,兼听则明,虽然有些观点不易讨论,但至少思想上会多一层新的认知。


而且通过十多年来的职场洗礼,我不再相信一面之词。现在这个自媒体繁荣的时期,带节奏是非常容易的事情,情绪很容易被煽动。


通过第三方报道来看某些问题,可能考虑得会更为全面。


我看外刊杂志,更偏向读文章的内容和观点。这和很多人的想法不一样,大家可能认为看《经济学人》就应该理解其中的遣词造句,理清语法关系。


我感觉一篇文章其中 1-2 句关键的长难句值得推敲,其它的部分能看明白意思即可,像咱们职场人,可能真没有太多时间深究语言结构。


当然,如果是考研的朋友,确实可以好好研究一下文章的字词句。


如果是职场人,建议重点看内容,以了解信息为主。


就如我们看《财新》、《三联生活周刊》这样的杂志,哪还会考虑文章的文笔如何如何?肯定是为了获取其中的观点信息。


以上只是我对阅读杂志的理解。


5.


看《经济学人》前,我建议先学习《美英报刊导读》,对老外的新闻报道有个基本的认识,大约 5-6 天就可以翻完。



然后再学习《当代英汉美英报刊词典》,虽然出版年代较为久远,但内容并不过时,目前已经没有类似这样具有专业性质的词典了。


本书大约一个月就可以翻 1-2 遍。



每周六我会把《经济学人》最新版杂志下载提供给大家,只要关注当天的推文即可,也可以加我微信,关注朋友圈。


欢迎大家加我个人微信(wbliu85)。君子之交淡如水,如有任何问题,我们可以随时探讨。



希望能和大家共同进步。谢谢。


青帮大佬杜月笙的另一面及其后代现状

HP大中华区总裁孙振耀退休感言,看完少走十年弯路!

《经济学人》2021年2月20日刊精彩文章导读及资源下载


* 王不留(微信: wbliu85),常读外刊的 IT 资深打工人。

若非生活所迫,谁愿一身才华!


发布于: 2021 年 02 月 27 日阅读数: 38
用户头像

wbliu85

关注

还未添加个人签名 2020.05.14 加入

还未添加个人简介

评论

发布
暂无评论
多年阅读《经济学人》是一种什么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