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点什么

为什么要持续学习

用户头像
不在调上
关注
发布于: 2021 年 02 月 03 日
  • 刷抖音为什么时间过的那么快

为什么一个人刷抖音不知不觉两个小时就过去,很多人感觉抖音五分钟,人间 2 小时,这是因为刷抖音不需要我们动脑筋,而且每隔几分钟就有一个刺激你感觉的视觉,导致你一直处在兴奋中,并且视频不需要你回顾,不需要你总结,不需要你根据某个场景分析,如果给你布置了需要对视频的内容进行分享,你再看看,你会这么开心的看吗?而你再学习中的时候,你需要对知识进行整理,回顾,应用,这些都是耗费脑力的活动,所以感觉非常累

  • 为什么需要持续学习呀

一,人们生活在这个社会中,都是处于一种交换的关系,现在没有一个人能够完全覆盖社会的方方面面,所以都是集中在自己的优势行业,然后创造出利润,跟其他人的进行交换,所以需要一直来提高自己。二, 自身也是需要不断的补充能量,只靠以前存储的知识那能够在世界的河流中游趟呢。

  • 像我们普通人如何锻炼呢

争取每天拿出 10 分钟,看两页的习惯,并且对着两页的内容进行总结,发布出来,重要的不是多,而是保证每天都要做,保证最低的底线,让我们自己的大脑不至于太过反对

  • 该如何学习呢

比如想学习现代史,啥也不知道,那么我们可以先把整体知识框架搭建起来,比如了解护法运动,北伐,济南惨案,中原大战,九一八事件等等,然后了解这其中有哪些人物,然后再一点点的补充细节,五年后,你就是这个领域的专家。 不必一年要看 50 本书,能够几年弄清楚基本经典的书就非常不错了

  • 为什么大家刚刚看了书就忘了

一,可能书里都是一些新的概念,你不知道这些概念,不忘才怪呢,二,人的大脑都是链接记忆,没有同已有的知识进行连接

  • 学习具体如何操作呢

  • 奖励

  • 奖励是要反馈的,确定的,可度量的,而且还要随着难度的上升,而增加

  • 练习

  • 这一块我是以前忽略了,更加准确的来说就是贪大求全

  • 不能直接去搞最复杂的问题,这样很容易崩溃

  • 建议的做法是,越学越难,但是每个阶段都扎实的练习,先把基础打牢靠,然后再提升等级,多数游戏就是这么设计的。一开始都是去新手营,跟机器练,然后是根据同水平的练习,让你一直练习,一直有挑战,一直有乐趣,如果你开局就跟玩了几百个小时的用户一起练,每次开局就死了,你肯定不会喜欢的

  • 时间

  • 持续的联系是一个很重要的标准

  • 运动

  • 运动是补充能量的一种方式

  • 积累、精进、进阶

  • 硅谷王川在网上发了一段文字,他说:1. 所有的我们以为的质量问题,大多本质是数量问题,因为数量不够,差几个数量级而已。2. 数量就是最重要的质量。大部分质量问题,在微观上看,就是某个地方数量不够。3. 最大的误区是,明明是数量不够的问题,因为错误地以为瓶颈在于质量,幻想在不增加数量的前提下,用某种奇技淫巧,偷工减料达到目的。这时候玄学、迷信和各种无病呻吟就出现了。数量不够,底子不够厚时,很多事情是做不到的。 即使有时看似有捷径,欠的账迟早是要还的。

  • 我干事是总想走捷径,是因为我觉得可以跳过熟练度,然后达到下一个层级,其实这么理解也对,但是更重要的是每个基础都要练习的很牢靠,正确的做法,我先减个 30 天,看看瘦了多少,有最低的目标就可以了,而且这个最低目标还是我们可以接受的

  • 如何坚持下去

  • 不要激进的想法,不管任何做什么事儿,总是想马上做好,比如 python, 21 天学会

  • 也不要总想做太舒服的事儿,总是跟自己妥协,说服自己放弃努力,越来越消极,而且也越来越依赖过去的经验,导致事情没有坚持多久,后来想想事情,还没做,心理就放弃了,心想不要太为难自己,反正也为难不出来什么。

  • 尽量把事情安排在自己跳一跳够得着的范围,应用 smart 原则,不要总想着挑战自己,证明自己,短期的可行,但是长期的不行,比如让你坚持 2 个月,你很容易放弃自己。因为这些事情时时再给你压力,你的心理没看到吸引你产出,很难坚持下来。所以尽量把事情和时间安排在舒适区,这个是针对需要长期要做的事情。

  • 如果一件事儿只能坚持一个星期,做的这件事儿,再轰轰烈烈,也没什么可炫耀的,但是反过来,一件很简单的事儿,坚持几年,十几年,产生的效果那就很厉害了,这个才是坚持

  • 比如 每天 10 分钟的波比跳,分成 8 组,每组 8 个,总共 16 个,但是如果你做了你会发现做起来很累,波比跳 64 个还是非常的累,很吃力,那么我们该如何做呢,修改目标,保证每天至少 5 个,必须得每天都得做,状态不好,5 个,状态好 100 个,其实大多数人来说,状态不好,只要你开始动手了 5 个,大多数情况下,都还是能多做几个的。

  • 如果你的目标是长期的,一定不要偏离舒适区太远了,不然结果大概率是放弃了,如果你不想做或者不情愿做什么事,总是给自己找理由,会让自己非常为难,你很可能坐在那里一边玩手机,一边纠结,一直玩到太晚,或者去干别的事情,最后就让自己不去做了,我们根本不了解自己的这幅躯壳。不要太跟自己过不去,如果你下决心做什么事情,而且这事全凭你个人的耐心和克制去做,建议把每天的目标定低,以至于你甚至不需要毅力去做。这样就不会反复的纠结,纠结有没有效果,纠结还有哪些事情需要做。

  • 如果一件事儿,你坚持了很多天,但是中间如果你断开了 3 天,那么这一轮尝试就停止了,对于长期目标来说,我们应该聚焦每天都能顺利的去做,做多少,做的程度,这些都是额外的,最主要的目标是不要断开

  • 我们应该都有这种体会,有些事情实在不想做,但是如果开始做了,就发现比之前想的要容易得多,所以这个就是我们为什么要把每天的目标定的很低,这样我们就能轻松。不拖拉的去做这件事,等到完成了当天的计划,可能状态也就好起来了,因为完成这件事的心理障碍已经克服了,本来准备做 5 个俯卧撑,结果做了 10 个,做完不过瘾,又来了十个波比跳。看书也一样,每天配额 5 页,看完之后如果有其他事情要忙,就去忙,如果没有其他事儿,说不定可以一口气看半本,这样坚持下去,你会发现这本书看的还是蛮快的。

  • 跟编码一样,很多事情,规模累计到一定程度,就会涌现出完全超呼想象的东西,很多新模式都是依赖规模才能去做的。积累总是第一位的,很多新的模式需要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能解锁,二,积累的关键不是单次做多少,关键是每天都要做,就跟我们每次都轰轰烈烈的立目标,目标宏伟壮观,前三天还能去做,后面就越来越放松了。三、如果想每天都能做到,最好的办法是目标定低点,这样每次开始的时候心理负担都挺低的,四、坚持每天做一件“低目标的”事,会让你达到很高的高度。

  • 如何提高自己呢

  • 对我们来说,舒适区才是真正的核心竞争区,做擅长的事情,才能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不要妄想做任何事情,马上就能学会,成为我们的本领,没那么快,没有好几年的积累,够呛。

  • 对我们重要的是,不是要远离舒适区,而且要去开拓新的舒适区,比如通过锻炼让自己每天都精神饱满。每天写几分钟沟通相关的例子。

  • 又如风险区,本质上来说就是谁抗风险的能力更强,比如你有 1000 万,你觉得会选择搏一搏看能不能赚到 1000 万,而不是只能收获 100 万。因为对你来说 100 万,吸引力没那么强

  • 穷人思维和富人思维,这个就是一个假命题,本质上就是谁对风险承受能力更强,对于一无所有的人来说 100 万,已经够多了,对你来说已经有 1000 万了,100 万的吸引力就没那么大,你大概率选择后者。很多玩法对于普通人来说承受不了的,不是说这个人思维不到位,而是还没到哪一步,如果输得起去赌,那就叫投资,如果没有资本硬赌,那就是赌棍。

  • 做事总感觉很痛苦,觉得自己没有什么天分,放弃算了,很多事就这样不了了之了,其实绝大部分事情并不需要天赋,投入时间多,就能做的很好,做的越好,就越愿意投入更多的时间。

  • 兴趣也是一个伪命题,只要你从一件事情有收获,你就会慢慢的投入,只要你不想一口吃成大胖子,坚持下去,总会有收获的

  • 90%说自己忙的人,都是装忙,剩下 10%是瞎忙,真忙的没几个,什么时候都随心所欲,去做哪些内心深处喜欢的事情,而这类事都没什么用,时间就这样溜走了,什么也没留下,绝大部分人喜欢的事情,都不太有用。

  • 设计巧妙的游戏要做到每隔一两分钟来一波刺激,就跟吸毒一样,先打一针,爽过之后歇一会儿,然后再来一波。一般娱乐节目,比如综艺、小品、相声等,都是这个逻辑设计的,你看的爽,当然也是导演。演员各种苦思冥想出来的。抖音也一样,抖音五分钟,人间两小时。

  • 人们为什么喜欢做一个无欲无求的人呢

  • 大部分都是懒的缘故,这个懒不仅是每天不想干活的那种懒,根式怕这怕那,今天怕大环境要崩溃,明天怕不确定性,而且生活过得很舒服,没有危机感。不管机遇来了还是危机来了,基本上跟懒惰的人没什么关系,因为他们永远都是一群围观者,只是会在边上看热闹的人而已。

  • 如果避免自己变成一个思想懒惰的人呢

  • 首先要有危机意识,去冒点能承受的险,赶紧动手,让自己宁可滑向焦虑的那一头,也不要做一个无欲求的人,其实,宏观形势对我们的影响不是特别大,他只会消灭那种脆弱不堪的人,那种真正虚弱不堪的人,每次困难和危机来了,从来都是消灭一批,重新站起来一批,消灭的是那种脆弱不堪的人,起来的都是新强人,真正的巨头会变得越来越大。

  • 最好降低试错成本,要多做而且早做,不要计划好然后投入巨资开始要做的事,因为前期投入太大,没等盈利就把血流尽了

  • 总之不要怕,想去做什么就去干,动起来,这个才是跟懒惰、病毒都在的最好办法。

  • 什么是创新

  • 就是一群人为了解决一个具体的问题,解决了一连串的问题之后,产生了了不起的创新。

  • 总有人问,为什么有些学历不咋地买卖人却能赚到名校毕业上班族不敢想的财富,这是因为他们天天都在磨砺解决问题的能力,调用资源解决复杂问题,时间长了资源和解决问题的套路会多很多,每次用新办法解决一个新问题就是一个创新。

  • 承认平庸可能才是进不的第一步

  • 均值回归

  • 比如父母身高非常高,孩子大概率还是会往正常状态偏移,可能会比正常人高一些,但是不会像父母那么明显,如果父母非常矮,大概率也会比父母高一些。个人成就也是这样的趋势。

  • 意识到自己是个普通人是多么的幸福

  • 很多人不愿意承认自己庸俗又正常,为了显得自己比较奇特,甚至经常想宁愿做一个精神病也不愿意做个普通人。

  • 觉得自己很特别的,但是深度审视之后发现,自己不但普通而且普通到做什么事都做的不太好,也不是太坏,完全再 68% 区间,但是多数人又不愿意承认,因为觉得自己承认之后会活的没有价值。

  • 大部分人都是狂妄的,认为自己非同凡响,要做就做有难度的事情,对于基础的事情,不屑一顾,但是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事情都是互相联系的,你掌握不了这些基本的,你就没办法向前走一步,更何况调整有难度的,你的水平一直会被锁死在基础区。

  • 人生的路往往是在一个阶段完成所有任务后才能进入下一个阶段,有点像游戏里的角色升级,但是生活的诡异之处就在于,没人告诉你有哪些任务是这个阶段必须完成的,所以很多人一直被锁死在低阶状态,陷入低水平循环。

  • 对家长来说最多的问题是很多家长觉得自己的孩子非常优秀、智商超人,以至于要搞跨越式教育才能满足需求,让孩子去做难度很高的题,去参加不必要的培训,反而忽略了基础性的东西,最后得不偿失。

  • 我这辈子最豁然开朗的时刻,就是意识到自己是个普通人。因为我记性不太好,所以要多做笔记;因为我智商一般,所以要笨鸟先飞,不仅先飞,而且要多飞,多重复几次,反而记得更熟;因为我读书不太快,所以要慢慢看,尽管看得慢,但是投入时间量巨大,也能形成规模优势。当我们认识到人生唯一能依赖的只有多重复、多练习,心里反而踏实了太多——我曾一度很痛苦自己不是天才,不能过目不忘,不过好在我后来发现我不需要那个神技。

  • 有些人很奇怪,自己其实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但是内心深处总觉得自己的孩子应该是基因突变。这种观念有极大的问题,需要及时纠正。这些年,我见到太多人接受不了自己的孩子是个普通人,导致家庭生活一团糟。我大学同学就是其中一个,他们夫妻俩都是学霸,都是博士,毕业后都直接留在学校工作。他们夫妻俩一度因为孩子的教育问题差点情感破裂,因为他们的孩子学习成绩一般,这让他们一度相互怀疑孩子不是自己亲生的,毕竟自己当初读书的时候没这么笨。后来我这个同学开导别人的时候,才突然明白了:原来我们第一节说的那种“均值回归”发生在他自己身上了。是的,他们后来意识到自己的孩子并不是笨,只是普通而已,他们之前的痛苦是因为不太能接受自己的孩子只是个普通人。幸好他们很快就想明白这事了。这几年他们调整了思路,慢慢地豁然开朗。现在开始专注培养孩子的基本品格,比如做事认真,有始有终,以及刻意练习。他们不再逼着孩子达成家长自己的目标。这几年他们的孩子有了明显的起色,在班里成绩从排名靠后慢慢成了中等,他们感到由衷的开心。我同学在微信朋友圈总结了这个道理:之前对小孩期望太高,孩子尽全力也无法达到父母的认同及格线,当孩子试几次之后,就再也不做尝试了。孩子知道自己让父母失望,时间长了越来越郁郁寡欢。父母调低预期后,才能看到孩子的努力,看到他尽管成绩不理想,但是依旧在努力成长,对他多一些发自内心的认同,也会成为他前进的动力。我这些年有个感触非常深。很多人不够自信,跟父母太强相关。倒也不是父母故意的,父母没有不想让孩子好的,但是意愿好不代表行为是对的。有时候父母把太多的期望施加在孩子身上,完全忽略了孩子的状态,按照自己的想法硬塞给孩子太多,完全忽略了孩子能不能接得住。你让汽车跑得像战斗机那么快,会发生什么状况?想也不用想,小汽车不是战斗机,它无论如何也表现得不像,而且容易断轴,连汽车的价值也发挥不出来。

  • 认识到普通就要放纵吗?

  • 有的读者会反问,我比较平庸,我孩子比较普通,那也不能放任自流啊。我并没有让大家放任自流的意思。我的意思是,要更客观地认识自我。很多人会说认识自我,但是能做到的人并不多,因为大部分人真认识了自我就得承认自己很多方面实在太普通,这实在难以让人接受,所以大家倾向于呼吁别人认识自我。先认识自己,再根据情况制定战略,不能把拖拉机当战斗机使,但是为什么你把你儿子当奇才看呢?我有多年跟自己斗争的经历——我有很多问题,比如“急功近利”,比如想“一口吃成胖子”,还有各种不切实际的目标,这些问题的本质都是对自身条件的误判。

  • 如果你想学习什么东西,当你选择学习你已经比较了解的,那么你就是待在舒适区,但是你如果真的想进步、提升自己,你最好的选择就是在稍微比现在懂的东西复杂一点点的地方训练,也就是“训练区”,而不是直接跑到挑战区去,因为挑战区难度实在太大。挑战难度大,你就难免受挫,受挫次数多了,你就难以坚持下去。绝大部分人学习的时候,总是喜欢直接跳过“训练区”,直奔“挑战区”,这个时候挑战区就成了“自寻烦恼区”或者“自己找不痛快区”,再或者“从入门到放弃”,就像有些人总想像战斗机一样一段加速之后直接起飞,可是忘了自己只是个小汽车,没跑多远爆缸了,完全忽略了小汽车如果正常跑,其实也能跑个几十万公里。

  • 特别厉害的人,一般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天赋异禀,这种是自身硬属性强。另一种是通过大量练习达到很高的水平。我们见到的有所成就的人,往往都是这种,天赋异禀的人并不是太多。通过大量练习而达到很高水平的人,他们一直在训练区刻意练习,训练的东西总比当前自己知道的要复杂一些,但是他们又能努力通过这些训练,于是自信心越来越强,结果他们的舒适区越来越大,能力越来越强。一个人做一件事非常厉害,不一定是他多有天分,可能是他在某个领域投入的时间量非常大,所以显得非常熟练,举重若轻。

  • 在绝大部分领域,都是在相互拼有效时间的投入量。如果一个人在某一个领域一点一点向外扩张,他的能力圈很快也会达到“挑战区”,之前的“训练区”就变成了“舒适区”,就好像你读初中的时候很吃力,上了高中再去看初中的东西就比较简单一样。成长就是不断把“训练区”变成“舒适区”的过程,起初很有难度的事情,到最后就会举重若轻。但是你一开始就直奔“挑战区”,自然失败得惨不忍睹。只有正确地认识自己,才有助于采取适合自己的方法论。如果意识到自己是普通人,并且能够接受这一点,日拱一卒,慢慢来,坚持下去。考虑到绝大部分人遇到困难很快就会放弃的缘故,用不了多久,你就是少数几个没出局的人,必定能够取得成绩。这个时候你已经经过了大量练习,见识也比普通人高出几个层次,还会有人认为你平庸吗?

  • 客观地认识自己,就能更好地出发

  • 人一生有三次妥协:第一次是意识到父母很普通;第二次是意识到自己也很普通;第三次是意识到自己的孩子原来也很普通。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这个看法不言而喻是正确的。普通对我们来说是一种属性,跟你能做成什么事、做成多大的事情关系不大,除非你非要去做职业棋手或者当数学家,这类工作依赖天赋。如果你执意要选择这些职业,没有天赋实在难以完成。其他绝大部分领域,基本都可以通过老老实实的训练达到很高的水平。如果自己一个领域都没有达到较高的水平,真的需要反思下。最差的一种策略,就是高估自己,高估孩子,反而忽略了那些本来能做好的事,结果一事无成。

  • 我们应该把目标和过程分开。你眼前有一栋高楼,家里有“道具”的孩子可能坐电梯上去,蜘蛛侠则直接爬了上去。如果你老老实实爬楼梯,花点时间气喘吁吁也能到楼顶,但是你非要选择像蜘蛛侠一样的操作,结果只能是悲剧。承认自己普通吧,这没有什么不好。当你承认自己普通的时候,才能够选对正确的路。

  • 三十五岁怎么办

  • 很多人从一开始心态就不对,准备给企业奋斗一生,然后让企业养活自己,这种心态很容易一厢情愿,要时时刻刻都记住,企业雇用你就是为了和你交换价值。如果某一天你无法提供价值,那么你就会被企业解雇。

  • 我同事这个转型比较大,以至于周围的人不理解他。不过他后来跟我说:“人吧,都得迈出去那一步,不然总给自己画圈,觉得自己这不能做,那不敢做。其实唯一让人恐惧的是恐惧本身,跳出去一次今后就不怕再跳了。”

  • 首先要好好锻炼身体,因为我自己也深有体会。以前我体质不行的时候,特别容易疲劳。后来我开始锻炼了,慢慢地精神状态也好起来了,不容易消沉了,遇到什么事情不再那么虚弱不堪,而是敢于面对——绝大部分问题都不再是问题。这些年每次碰上麻烦事我就记录下来,每次年底复盘的时候,就能发现 99%的问题其实自然而然解决了,尽管面对的当时焦躁异常。如果大家在生活中发现自己睡眠不太好,精神状态也不好,很消极,什么也不想干,这个时候不一定是脑子的问题,可能单纯就是身体虚弱造成的。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人的精力和意志力:人的大脑泡在一个大培养皿里,而培养皿就是身体,如果培养皿本身有问题,大脑也会跟着出问题,表现就是各种精神问题、懒惰、焦虑等,什么也不想干。

  • 其次,要主动提前给自己的生活增加不确定性。前段时间有个读者跟我说,他觉得自己周末玩抖音充满了罪恶感,想做业余电影解说。可是他觉得自己形象比较差,不敢上镜头,而且担心视频做得不好丢人。我跟他说,尽管你可能形象不够好,但是这个不是不去做的借口,你可以不露面,而且刚开始视频肯定做不好,这个不用担心。我认识几个电影博主和哔哩哔哩网站的 UP 主,都是做了好些年,慢慢地人气越来越高,当然他们加入了自己的特色。

  • 运气

  • 一般来说,你做的每件事确定性都很强,在学校时候是好学生,毕业后是好员工,你很少冒险,人生按部就班。这样的话你很容易成为彻彻底底的无神论者,总之不会太迷信。因为拜佛不拜佛对你没什么差别,你也感觉不到有差别。如果你从事高冒险性质的活动,就会对运气要求很高。比如你打鱼为生,需要出海。或者你跟我一样,业余写文章,就能发现文章能不能阅读量超过十万在很大程度上是随缘的。这样你就会对不确定性充满畏惧,很容易变迷信。你出海打鱼,某次出海前拜了妈祖顺利归来,有一次没拜差点死在海里,这样的结果很容易让你觉得有“超越个人的能力”,以后每次都去拜。哪次拜了还是碰上风浪,你就开始反思是不是上次不够虔诚。我的一个朋友在美国做生意,他每次过年都回北京拜雍和宫,最夸张的一次他连夜回来拜完雍和宫然后又回美国见客户去了,因为美国那边还是工作日。他说他近二十年唯一赔了的那年就是没拜的那一年。很多富有的人相信风水、算命,因为他们从“不确定性”中受益,他们想维持这种状态,几乎无法避免掉进“迷信”这个坑里。你需要在生活中加入不确定性,运气才能开始出现。运气和奋斗是个人进步的两个轮子,但是绝大部分人都是独轮车。你天天按部就班,运气很难发挥作用。确保不赔钱的前提下,折腾点事,让运气帮你赚钱。

  • 选择项目需要考虑什么

  • 一、你所选择的项目所在的领域关键不在于红海不红海,其对创业结果影响不大,因为群众事实上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你只要能给大家别人给不了的,大家都愿意支持你。市场上的很多产品质量都是不及格的,只要有人拿出点真东西来,就能打动大家。另外,他认为我当时的判断不对,他认为现在自媒体仍然是蓝海,并且中国绝大部分行业都是蓝海,中国的产品大部分都是“凑合着用得了”“又不是不能用”,将来仍会面临一次产品大升级。二、你所选的项目没必要依赖暴利,只要有平稳的利润,慢慢积累起来,也会是个非常可观的收入。依赖暴利本身就是一种不成熟的思维。“暴利思维”其实是改革开放初期农民企业家的一种路径依赖病,没必要学习他们。三、中国的机会才刚刚开始,会持续爆发性发展很多年。现在大家手里有了钱,就愿意去做那些以前喜欢却不能做的事。比如他去美国发现到处都是动漫的周边店,卖钢铁侠头盔的,而中国比较少,也会是个潜在的市场。他考虑在二线城市做起来。

  • 小小的激励,鼓励着我们前进

  • 不找教练,不是说不能练,而是没有激励,自己不知道自己在进步,所以练几天就虚了;如果找了教练,他告诉你不要多想,按照他的节奏来,肯定会好起来。并且每天鼓励你,说你的心肺功能进步明显,说你深蹲又提升了两公斤,又说你背部肌肉已经有了线条,尽管可能是胡扯,但是这种胡扯能让你觉得付出有了点回报,也就有了坚持下去的动力。其实想想也能发现,人想进步,最难的地方,就是随时想放弃,为什么想放弃呢?因为看不到进展,不知道自己在进步。而人不管干什么正经事都有个慢启动过程,也就是一开始没什么效果,比如我已经持续写下了一百多万字,可是当我写前一百万字的时候,完全没人理我,但是写到第二个一百万字的时候,人们就围过来了。如果我的目标是“引起大家注意”,第一个一百万字的时候早就放弃了。

  • 不是想让大家去雇一个教练,而是想说“慢启动”这事。要理解事物发展内在逻辑,要学会“不计后果”地去做某件事,不能成天等着回报,看不到回报就迅速懈怠了。人不断向上突破,就是克服基因里固有缺陷的过程。

  • 一、现在是慢启动阶段,要什么自行车?二、数量都不够,要什么效果?把这个逻辑继续推广,大家就明白了,放在哪里都合适,而且我长期暗中观察,整体来说想发财有两个必要条件:一是可以全年无休。买卖人基本都可以,白领里只有领导可以,倒也不是大家一般说的“是自己的所以拼命干”,你也可以去搞个地摊自己搞起来嘛。我认为,这种现象存在,主要是因为,做买卖的和当领导都没有保障,长期过那种太有保障太稳定的生活,生理和心理上都容易残废,我本人的技能就全部依赖大公司,想想离开大公司就心虚。二是坚定态度。我以前信过很多负面的信息,觉得这个社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每天都很愤怒,而且这种感觉非常上瘾,天天找负面消息,简直得了精神病。后来我买房之后,开始还起了房贷,精神病也就好了。我发现混得好的人,一方面知道生意难做,另一方面又坚定态度。如果觉得未来会越来越差,你干什么心里都虚,时间长了,就对什么都没信心了,自然就难以做好任何事情。而且,世界很大,资源很足,最倒霉的事就是被锁在一个视野狭小的范围内,跟太多人一起竞争。要学会跳出那个小圈子,跳出来的办法就是去做有价值的事。社会竞争很激烈,也没想象的那么激烈。在一个人十几年、几十年如一日的奋斗面前,绝大部分人都是渣,因为绝大部分人只是辛苦,并不是在奋斗。

  • 首先就要排除自己比较有天赋这一谬论,除非你真有天赋。如果没有,千万不要自以为自己真有天赋,那是病,得治疗,早治疗早康复。尽快认识到自己只有下笨功夫才是唯一途径,对你的人生发展非常有帮助。我就是治好了“以为自己有天赋”这个精神病之后,生活才慢慢好起来的。当你肯下笨功夫之后,很多事反而不难了。其次,不要给自己瞎找理由,你并不需要跟很多“富二代”和天才竞争,别把自己说得那么悲壮。正如我以前说的,月收入三万以下的程序员只需要初中数学,大部分东西都跟智商和家庭没关系,做不好的主要原因就是不上心,重复次数不够,量不够。上升空间广阔,加油就是了。如果你对人生比较迷茫,没有找到方法论,可以像我一样,用笨办法,相信两件事:第一,重复就是力量。第二,欧成效说的,非常有启发:数量堆死质量。

  • 大家往往高估自己一天能学会的东西,低估三年能学会的东西。大家慢慢体会这句话。

  • 该如何学习

  • 首先,降低预期在任何时候都非常关键。过高的期望实现了还好,如果达不成会导致信心迅速丧失,变得消极,什么都不想做。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总是对自己或者孩子过高定位,完成不了很高的目标就泄气,忽略了把目标定低些,慢慢来,一步步地做,也能取得很高的成就,而且这才是绝大部分人应该走的路线。其次,什么是核心能力呢?其实并不复杂,比如一个学生,他的核心能力就是读写算。如果有额外的精力和条件,再学点舞蹈、奥数、演讲、琴棋书画,以及各种小语种。但是家长们往往想弯道超车,觉得自家的孩子很厉害,或者想着不该输在起跑线上,给“读写算”方面分配的时间较短,每天去读各种兴趣班。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这么做远远不是丢了芝麻捡西瓜的事,而是芝麻和西瓜都捡不到

  • 父母是孩子的榜样

  • 我经常看到一些父母自己一事无成,教育起孩子来头头是道,但是孩子好像故意跟他们对着干,无论父母说什么,孩子就是不听。这是一个值得让很多父母反思的现象:绝大部分父母都没有意识到,孩子是在模仿自己啊。你是怎么做的他就会怎么做。当然了,等他长大了,他也会这么教育自己的孩子,并且也会头头是道,但是孩子依旧当作听不见,然后该干啥干啥。

  • 选择

  • 摘自巴里·施瓦茨(BarrySchwartz)的《选择的悖论》(ParadoxofChoice)一书——如果一个人长时间处于一种缺乏选择的状态,大脑潜意识会慢慢认为做任何事都无法改变现状改变自身命运,于是会进入一种所谓习得性无助(Learnedhelplessness)的状态,变得更为消极。即使情况改变,有机可乘时,也不去行动。这种情况严重时,会导致免疫力下降,甚至会得抑郁症。当有很多选择时,自我掌控感非常强大,这样人可以长期保持一种积极进取的态势,对身心健康很有好处当然选择过多的时候又有三个问题:决策需要耗费更多精力;选择后犯错误的可能性更大;犯错误造成的心理挫折感更强。如果长期不做选择,大脑就会变得很消极。很多人说自己感觉自己快要得抑郁症了,其实可以反思下是不是自己平时几乎没什么事需要自己选择,完全是生活逼着你在往前走?这种状态下,时间长了确实会产生一种越来越严重的消极状态。这也是我这些年目睹的强人和穷人之间最大的差别,绝大部分正常人似乎对生活有种认命感,觉得也就这样了,凑合着过吧,又不是不能过。当然了,越厉害的人可以做的事越多,越穷的人可以做的事越少,手里没资源,行动力自然就差,而且干什么都不顺利,会对信心打击特别大。

  • 一个人要从消费者向生产者转变,才能改变困境。因为生产的是大哥,消费的是贫者。如果一个人一直做消费者,玩别人的游戏,吃别人做的菜,而不是向生产端转进,那就会一直处在一个坑里,永远也别想翻身。你得让别人消费你的东西。这里说的消费,不一定是花钱,现在花时间也是消费。你花了很多时间在别人的产品上,比如某款游戏,某款让你获得短暂的快乐却浪费时间的 APP,也等于在别人那里贡献了价值。







发布于: 2021 年 02 月 03 日阅读数: 73
用户头像

不在调上

关注

还未添加个人签名 2018.04.28 加入

还未添加个人简介

评论

发布
暂无评论
为什么要持续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