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点什么

科技 vs 隐私:瘟疫下“以健康为名”会将我们推向何方?

用户头像
陶乐思
关注
发布于: 2020 年 05 月 01 日
科技 vs 隐私:瘟疫下“以健康为名”会将我们推向何方?

前两天读到《人类简史》作者尤瓦尔.赫拉利在《金融时报》上发表的一篇长文《新冠病毒之后的世界》(Yuval Noah Harari: the world after coronavirus)(另附:中文译文入口)



上图来自《金融时报》网页截图



根据萨提亚冰山理论,一个人的外在言行就像浮在水面上的部分,只是冰山一角而已,而隐藏在水面下的大部分冰山则是每个人的"内在",深受成长背景、个人经历和所受教育所影响。



尤瓦尔是以色列人,国家和民族特殊的历史和现状,让犹太民族天生忧患意识就比一般西方人民要强得多,从这篇文章也可以窥见其观点中厚重的悲观色彩。



这位忧国忧民的历史学家、哲学家和畅销书作家,近期在多篇文章(尤瓦尔个人网站中文入口)中多次呼吁唯有全球团结的才能最终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对此我深表赞同,但作为一个普通人,自认无法以“蚍蜉撼树”的力量去劝说各国政要,但《新冠病毒之后的世界》这篇文章中,尤瓦尔对未来科技走向的一些忧心忡忡的预测却引发了我的注意。



让尤瓦尔特别担忧的是,在这场全世界的病毒危机中,有可能在科学伦理方面撕开一个监管的口子,让科技的监控从“皮上监视”时代突然激进地跨入“皮下监视”时代。



什么叫皮上监视呢?简而言之,就是可以通过摄像头、监视器、智能设备点击/访问记录等监测到的人们的外在言行和个人数据。



如今,Google Home或者Amazon Alexa等家庭智能网关悄悄听了我们多少对话,手机上各种APP私下收集了我们多少信息存在大数据里,电脑或手机上的摄像头默默注视了我们多久,作为一个置身于数码时代的现代人,对这些皮上监视多多少少还是有所察觉甚至有所防备的吧。



然而,如果带有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皮下监视科技,在紧急情况下以正式合法的姿态登场,那就如同是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一发不可收拾。



想想看,如果有这样的生物科技简易型可穿戴装置,在个人知晓或不知晓的情况下,就能通过传感器完成一次测量,并上传到云端进行储存和分析。



即使是一个人的三项简单的健康数据——体温、血压、心跳,也包含了太多信息。掌握了这样的个人数据,确实能对个体健康状况有个迅速的综合性判断,但更关键的是,在这些数据基础上,不用太高的AI智能就能轻松解译出一个人真实的喜怒哀乐,其准确率一定会高于电视剧《谎言终结者(Lie to me)》中心理学博士对人们面部表情的分析和判断。



这种以健康为名的监测,可比奥威尔的小说《1984》中的电幕更高效,处理的数据更少,准确率却更高。尤瓦尔的担忧确实带着一层科幻色彩,却并非杞人忧天。



比如,我国各地迅速推出的电子健康码作为”的数字化防疫措施,确实是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科技创新,极大地提高了统一登记/证明、无接触排查等方面的工作效率。



在健康码的安全性方面,提供信息安全服务的上海霆懋科技就在知乎上发文指出

健康码涉及姓名、身份证号码、联系方式、位置、行程、健康等大量个人信息,其所承载的信息数据详细、真实,具有很高的商业价值,一旦泄露或被滥用,将会严重威胁广大公民的个人信息安全,后果不堪设想!



无独有偶,3月18日,新华网也发文《多地实现防疫健康码互通互认 专家提醒:严防健康码数据泄露或被滥用》。文中强调了,健康信息、医疗状况是核心隐私信息,针对采集数据过程中的个人同意和知情权,采集数据和使用数据的合法性、正当性和必要性,这些都应该有严格的管理和保护。



用一个自己的例子来现身说法一下。



想起上个月我进产房,麻醉师过来给我上了无痛,护士设置好了吊瓶和其他监测仪器,就离开了。逐渐地,我下肢失去了大部分感觉,手掐着大腿像是在捏一堆与自己无关的棉花,手臂上套着测血压的臂环置,手指上夹着血氧饱和度监测。每隔一段时间血压臂环会自动充气测量血压,没有医护人员在周围嘘寒问暖,在麻醉剂的作用下昏昏欲睡的我,觉得有一点孤独无助。



忽然某个时刻,监测仪器滴滴地发出警报声,我还没意识到发生了什么以及应该做出什么反应,两个护士已经立刻推门冲进来,一边跟我说血压有点低,一边麻利地把催产素输液加快了速度。那一刻,我心底有有点莫名其妙的异样感觉,原来,我所谓的孤独,却一直都在别人密切监控之下啊。



这种感觉真的很微妙。但我想,大多数人或许都和我一样,既希望得到现代科技的关怀,又不希望别人利用科技对我隐私进行窥探。



国内某互联网大佬曾经说,“中国人多数情况下愿意用隐私换便利”,引发了一片哗然和批评。



那么,在瘟疫之下,以健康为名,重新问一遍:大家愿意用隐私换便利吗?这正是尤瓦尔的忧虑所在,

”如果我们不谨慎的话,现在的这种流行病可能将是人类监控史上一个重要的分水岭。”



同时,他也一针见血地指出,

“实际上,要求人们在隐私和健康之间进行选择是问题的根本所在。因为这是一个错误的选择。我们可以并且应该同时享受隐私和健康。”



个人数据(比如我自己的体温和旅行史),是应该在毫无知觉地情况下交给大数据,被科技监控,还是在个人拥有完全知情权的情况下,采取主观行动,比如自己主动去检测、隔离、治疗等。个体和集体之间,是可以用彼此的信任来避免不必要的强制手段的。



但人们确实有可能在危急情况下出现“窄化效应”,错误地认为“隐私还是健康”是一个必须二者选其一的命题。



如果我们在网上搜搜血压、心率,已经有很多相关的智能手表或手环产品了,而这些现成产品基本都支持将健康数据上传至云端。所以说,在技术实现上已经没有任何障碍。



地球这么大,衷心希望科技不要借着这次危机,让人们踩过隐私的红线。



如果觉得有意思,欢迎关注本人公众号: 铛铛响的烘炉儿



发布于: 2020 年 05 月 01 日阅读数: 54
用户头像

陶乐思

关注

公众号:doris_yang_forever 2020.04.10 加入

敏捷/领导力教练、科技翻译者、业余插画师。男生名女生的命,理工脑文艺的心,当过程序媛,做过管理者,时而理性,时而感性,可严密论证,可天马行空,个性既矛盾又综合,门门懂样样求精的“万精油”斜杠青年。

评论

发布
暂无评论
科技 vs 隐私:瘟疫下“以健康为名”会将我们推向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