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点点感慨 -- 移民二代
最近追了一个剧,山海情。我很少追剧,尤其是国内的电视剧。之前的印象里总是为了镜头而摆镜头,为了情节而设置情节。人造的痕迹太重。且拖沓冗长并没有什么新意。经常能猜到后面两三集的剧情。或许就是因为猜到了下一步,也就失去了兴趣。山海情最初吸引我的是西北的口音和镜头里满眼的黄土坡以及非常真实的生活的气息。一口气追完。
山海情说的是脱贫,其实脱贫是目标,手段是移民。吊庄的设立就是为了进行人口迁移。这种人口迁移是政策性的整体迁移。这个过程中要对抗的其实就是传统思维的影响。就像剧中老人说的搬迁了根就没了。
中国历史上历经多次的政策性移民。我没有做过详细的研究,都是在看到的各种片段上有一些了解。印象比较深的只有一次湖广填四川。近代也有很多移民,大家耳熟能详的是闯关东。还有一次较大规模的是常凯申炸开花园口之后河南大移民,也应该是那次让河南人有了中国吉普赛人的说法,能走到全国各地。
我父母就是移民。上世纪 60 年代,响应国家号召,从华北大平原支持边疆建设去了新疆。说是响应号召,也没有那么高大上的。一方面是去了新疆给出的待遇确实还好。另一方面是祖地世代为农那几年的日子过的极为艰苦。父亲说他是当时家里没钱读不起书,初二辍学去当兵在葫芦岛当海军,后来和老毛子的关系破裂离开部队。复员之前出台了去新疆的政策。父亲选择去了新疆。从渤海之滨到了沙漠之海。去了也是住地窝子开始。那时候条件的艰苦我不知道,不过从“七棵树”这个地名还能看出一些影子。
父亲去了新疆,大姑去了东北,以河北为起点一个向东一个向西。那时候条件很受限,通讯不发达,经济水平也都是维持饿不着的情况。所以父亲和大姑断断续续回祖籍探家竟然一次都没遇见。直到我们都已经工作父亲也退休后才去了一趟东北。父亲说他从东北离开的时候,我表姐抱着我父亲哭着喊大舅你要常来啊。从不到 20 岁离家远行。父亲和大姑就只见了这一次面再无相见。
我是移民二代。大学毕业不想回去。总觉得外面的世界更好看,铁了心的要出来。如今也是过去了 30 年,这些年沾经济发展的光。去探亲倒是比老一代简单了许多,常有往返。我来到帝都以后,体会很深的就是那个根字。帝都离我老家很近。老家里还有叔姑姨舅 10 多个,这些之前都是只在我父母口中的人物出现在我生活里的时候,没有一丝丝的隔阂。就能体会他们对我的关怀和爱。这可能就是血缘。我也有个大家族,那以后我经常回去上祖坟。
虽然条件好转,不再像父辈那样为生活而选择移民,肯定是原住地有很多不理想的情况才作出的选择。但最初都忽略了移民有移民的苦。前两天我的一个前同事和我酒后崩溃,抱着我嚎啕大哭。说起了心中的压力。爷爷过世,父亲中风,在京的各种生活压力,不想面对又不得不面对。自己一个人大学毕业来,没有任何预热就一下成了成年人。成了男子汉。在帝都,做码农,跳槽,加班,也算是略有小成,但是心里始终对远在千里之外的地方牵肠挂肚。不知如何排解的他学会了喝酒。
我想我之所以移民到帝都。很多人也选择移民到帝都,都已经比吊庄的移民要幸运太多。我们是主动的选择。是奔向吸引力而来。奔着更好的希望和未来的机遇而来。艰辛和劳苦我们都可以承受。只为那一直还有的希望。过程里的苦和酸,可以用酒冲淡。如果一顿酒不够,那就两顿。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