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线产品作战,奔疲于不确定的路上
最近复盘自己操盘的项目,几条产品线并进,自己和团队一直处于忙碌的状态。
之前,我聊过业务方和用户提需求,才是我们产品迭代的源动力;我对业务方/客户方提出需求的态度,是积极包容,进可能去消化的态度。用户反馈也较为满意。
人们常说,产品质量最关键是精准的把握用户需求的本质,用户才真正的满意。
尽可能的把用户需求纳入到产品需求之中,这样经过一年甚至过久的演化,满足的需求越来约多,功能模块越来越多了。
虽然现在应用微服务,应可能的做切分,应可能的做复用。开发框架和开发标准化把控得也好,出问题的概率也就低很多了。
但毫无疑问,随着代码和业务逻辑越来越复杂,系统庞大起来了。
过于臃肿的产品,会大大增加客户的使用成本,在稳定性上,难免会出现掉链子的环节。
过于庞大的系统,用户一进来像迷失了方向,再加上很多功能来不及打磨,使用起来也不趁手。
这时候拼得不是产品,而是客情了。有句话叫:你在饭桌上拼的酒,就是团队没有流得汗。
但问题是团队整天也忙得团团转,汗也流了,那么肯定是管理层的问题,是策略性的问题。
现在回顾这一历程,可以说对于大部分垂直在一个细分领域的 SaaS 公司来说,产品标准化程度决定了企业的生死。
唯有打磨过的标准化,才能给用户带来确定性的感受。
SaaS 产品需要服务于众多企业:少则几十家,多则数十万家。因此,对业务的包容性比较强。代价则是标准化要做得好,上线前还需要打磨,产品迭代速度相对缓慢。
对客户的需求尽可能去消化,去满足,强调贴身的是伴侣氏服务,一般适合于自研系统,只服务于一家企业,本质上还是定制路线。
这样对产品包容性要求较低,但是迭代的速度快。当然客户的体验也好。
既已做了 SaaS 产品,那怎么破呢?
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当用户数不断增加,产品功能不会被推翻或大幅修改,即我们可以只做加法,少做减法和改法。
减法和改法,意味着需要更改颠覆原来的模块,会波及其他的客户,同时数据也面临着考验。
好的 SaaS 设计就是尽量做“加法”,避免做“减法”和“改法”。
同时要求,产品功能尽量标准化,打磨稳定性和易用性,就是需要我们提前花大量的时间做各种细致的准备。
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与其多线作战,奔疲于不确定的路上,不如以优势兵力打局部战争,确定性永远优于不确定性。
少即是多,多做不如少做。要做就做可叠加的加法,而不是在不增长的怪圈中只做需求变更和修改。
版权声明: 本文为 InfoQ 作者【boshi】的原创文章。
原文链接:【http://xie.infoq.cn/article/457cd9b8a5e4f911e43a4c9e7】。文章转载请联系作者。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