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选择越来越多,我们为什么反而越来越不开心
同一件事我们的选择越来越多
在不久的过去,大概十年前,我们日常生活可选择的面还非常窄。那时候的外卖完全局限于自己家附近很少的几个餐馆。那时候的手机也就那么几个很少的品牌。再往前推十年,二十年前,手机都还是个极为奢侈的东西,外卖跟是听都没听说过。
而现在不过十多年的时间,我们的选择可以说是越来越多,甚至多的有点夸张。外卖最让我们的头痛的恐怕不是没吃的,而是要选什么吃。手机的型号,牌子绝对可以挑花眼。
如果我们的选择越多,我们负担就会越重
我们可能会觉得选择多是一件好事,但实际情况是,如果只是平时的选择吃什么这些小问题,我们多半明白,不同的结果不会差特别多,所以估计也就是选择的时候难受一下,真的选了,也就开开心心的吃饱。
但是现在比较麻烦的是,很多重大的事情给我们的选择也越来越多。比如我们的父母辈,他们的职业生涯非常简单,基本就是在一个单位干一辈子,然后退休领政府的退休金。
但现在,在一个单位干一辈子越来越成为一种奢望,且不说我们的跳槽意愿,现在一个公司的寿命很可能已经远远少于我们的工作年限,客观上我们就不可能在一个单位干一辈子。
随之而来的是社会保险的问题,主观上我们对生活质量的追求更高,客观上人的寿命越来越长,结果社保已经越来越不太可能满足我们的退休生活,所以我们就需要在不同的投资中选出一个适合我们的退休计划。
父母辈的职业生涯可以认为是整个社会帮他们直接做了决定。而现在这个选择的负担则结结实实的压在了我们身上。而在这些极为重要的领域,在做选择的时候所牵涉的方方面面极为复杂,不经过刻意的训练,我们很难做出一个明智的选择。这就是多样选择带来的负担。
选择越多,我们越容易出错
明白我们想要什么。这听起来容易,但做起来其实很难。因为这意味我们能理解不同选择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感受。
即便是在很少的几件事物中选择,我们也很可能会选择错误。原因在于真正在主导我们选择的原因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基于我们过去的记忆。而我们的记忆通常都会充满偏见。
根据心理学家 Daniel Kahneman 的说法,我们通常是依靠两个方面来塑造我们对过去的记忆。其一是在那件事情中最糟糕或者最好的时间点,其二是那件事是如何结束的。
举个例子,对一次旅行的记忆,我们最可能记住的是其中最糟糕的部分:遇到黑心的商家,被宰了一顿。以及旅行是如何结束的:旅行最后一天的天气不怎么样。
这种选择性记忆会让我们的记忆非常不可靠。而基于这种不可靠的选择我们就更可能出错。比如由于旅行最后一天的天气很差,我们会误以为这是一次糟糕的旅行,以后再也不到这个地方旅行。但实际上,在整个旅行的过程中,我们体会到的很可能都是很不错的经历。
同时,如果让我们预测某个选择在未来的会给我们带来的感受,我们通常也会犯错。有一个研究让学生们选择他们在研讨会休息时吃的零食。
第一组让他们一周选择一次,由于每周都可以选,他们就只需要思考我当下最想吃什么就行。所以学生们通常就是选择他们最喜欢吃的零食,并且就这么持续下去。
第二组要求他们选择接下来三周的零食。结果他们通常都选择了很多五花八门的零食。原因在于,他们误以为自己一直吃自己喜欢的零食会厌倦。
实验的最终结果是第二组的学生们感觉更糟糕。
随着选择的增多,这种情况会更为恶化。举个例子,如果上边这些学生面临的是几百种候选零食而不是十来种。在预测自己的喜好上,就会更为强化错误的选择。
选择越多,我们的满意度就越低
假设我们有了一个假期,计划出去旅行。现在我们的选择有去山区或者去海边。当有了选择,就会出现一个叫机会成本的东西。比如,如果我们选择了去海边,那去山区这个无法完成的选项就成为了我们的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选择中必不可少的一个元素。
不幸的是,机会成本会极大的减少我们的满意度。
有一个实验证明了这一点。实验中让人们选择他们愿意支付多少来订阅他们喜欢的杂志。其中一组人只能看到单一的杂志,而另一组人是在一堆杂志中放着他们喜欢的杂志。结果是第二组人愿意支付的钱更少,换句话说,其他杂志的存在让他们对自己本来喜欢的杂志不那么满意了。
回到旅行的例子,一旦我们有了选择,那么我们旅行的满意度就会随之变小。尤其是如果我们旅行的可选范围越大,那意味着我们放弃的可能性越多,机会成本也就越大,结果就是更不满意。
可以看出,随着选择的增加,我们做出正确选择的能力在下降,同时从选择中获得的满意度也在下降,双输。接下来还有更糟糕的部分。
当我们越习惯一件事,我们对于这件事的满足感越会低于预期
大家可以回忆一下,上一次买到一个漂亮优秀的电子产品是什么时候。比如手机,我们可能花了很长时间做比较,然后咬咬牙,花了很大一笔钱买了当时最旗舰的一款。不幸的的是,作为一个正常人,不需要多长时间,我们就会觉得这个手机挺一般的。
我们就像其他所有的动物一样,当一件事在我们的生命中反复出现,这件事给我们的刺激感就会越来越低,因为我们就是这样去适应环境的。
举个例子,一个 18 线边远小山村的人第一次来到北上广这种一线大城市。他可能会被大城市的喧嚣噪音所淹没。但是作为大城市居民,他们大部分时候都对这种喧嚣视而不见。因为他们需要适应这种生活,如果一直处于惊异的状态,人很快就会情绪崩溃的。
这种适应性让我们能更好的生存,但也是这种适应性也会让美好体验的持续时间极度低于预期。
针对这种适应性,有一个极端的研究案例。研究者分别找了极度幸运和极度不幸的两组人,极度幸运的人基本上都是那些中了 5 万美金到 1 百万美金彩票的人。不幸的人则是遭遇事故而瘫痪的人。研究人员分别问这两组人他们幸福的程度。结果中彩票的人并没有比普通人感觉更幸福,而不幸的人也认为自己还是幸福的,虽然可能比普通人要差那么一些。由此可见,我们即使面临最极端的情况,也具备足够的适应性。
所以,我们可能会觉得买一件朝思暮想的东西会幸福,现实是这种幸福感并不会持续特别久。
在现代社会,大量的选择会让我们越来越不开心
现代社会的物质很明显是越来越充裕,我们也能够更自由的做出选择。但从各种社会调查来看,抑郁症的比例很明显的在增大。我们并没有因为选择变多而更开心。
原因在于,多样化的选择正在侵蚀我们。如前边所说,选择越多,我们越可能作出让我们失望的选择。而我们通常无法去怪罪选择过多,因为有选择给我们传递的信号是我们是自由的个体,可以自己作出决定。这时候如果我们还做错了,那我们只能转而怪到自己头上。自我责备最终的结果就是抑郁。
完美主义者最容易受伤
如果我们是一个完美主义者,那么在这种多样化的选择中就特别容易受伤。完美主义者总是倾向于找到最好的东西。而由于选择的增多,几乎每一个特性都可能会找到很多很多的可选产品。完美主义者在选择比较中就需要花去极大的精力。
更糟糕的是,一项研究表明,完美主义者除了在他们知道的物品中做选择以外,他们甚至还会和假设中的产品做比较。比如性能好价钱贵的手机和性能差价钱便宜的手机做比较的时候,完美主义者会假想应该还有性能好,价钱也便宜的手机。
最终,完美主义者花费极大的精力作出了选择。结果呢,他们不会开心的。因为他们很快去关注那些他们没有去进行比较的产品。结果就是很快就感觉自己选出的产品很一般。
在选择极多的现代社会,完美主义者面临的简直就是一场灾难。
知足常乐,这句老话可能给我们指出了一个方向
简单说,如果我们能学会接受「足够好」的产品,那么我们就可以极大的减轻负担。
相信我们或多或少都认识那么几个人总是能又快又好的做出决定。出去一起吃饭,他们总是承担点菜的责任。买东西,他们似乎总是比其他人快。这种人通常持有一种策略,当他们看到第一件满足他们要求的产品,就此停住,不再看下去。
在他们的世界中,所有产品可以分成两类:一类能满足他们的标准,一类不能。当他们需要做出选择的时候,他们直接就去满足他们标准的产品中去选择。而满足他们标准的选择中,只要价格品质合适,他们马上买下来。不再去管其他的部分。
学会「足够好」的人不但能够省下很多选择的时间。而且他们的生活的满意度也更高。
由于他们不会去追寻心中假设的完美的产品,他们也就更满意自己选择出来的产品。甚至把这种对待事物的方式推广到生活中。由于在他们脑海中没有一个完美的世界,所以他们就更容易满足于自己当前的状态。结果自然是有更高的辛福感。
所以,当我们面对这种似乎充满无限选择的社会的时候,也许我们最应该告诉自己的是,不要再去寻找「最好」,有时候,「足够好」就够了。
面对这种无穷无尽的选择,我们要做的还很多,「知足常乐」也许可以作为一个起点吧。
版权声明: 本文为 InfoQ 作者【七镜花园-董一凡】的原创文章。
原文链接:【http://xie.infoq.cn/article/41a262139fbdcc7fe683f0956】。文章转载请联系作者。
评论 (3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