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 天瞎写的第二百一五天:为了看片儿折腾 Linux 的故事
#挑战 28 天写作计划 第七季我的主题是 28 天 28 个故事。
今天讲讲看片儿的故事,为了看片儿可以把聪明才智用的什么程度,驱使我干的那些破事儿,竟然积累成为以后与甲方掐架的资本。
先说我真正意义上的第一台电脑配置:AMD K6-II 400MHz CPU, 64M+128M 内存,10G+10G 硬盘,32M 集成显卡,磐石主板,15 寸 CRT 显示器,台电光驱,裸奔没有机箱,电源主板摊开放置,开机靠钥匙拨拉针脚,一般熟手一次可以拔拉成功,这玩意,有点踹摩托车启动的感觉,超带感。
后来因为外宿舍的同学好奇,也要“踹”一回,误伤了主板上的电路,尝试用铅笔描线修复(石墨过电),效果不理想,又去电脑城花 20 块钱买了杂牌主板,这 20 块钱也是这台电脑的唯一现金支出。
那这套电脑怎么来的?
显示器、CPU、主板、64M 内存是花了一个月时间在电脑城陪老板们打《极品飞车 2》赢来的,剩下的部分是从机房、网吧、同学、电脑城老板东拼西凑的。
说这么多配置和配件来源,主要是为了突出,我是一个节省的人,为了看片儿,是绞尽脑汁的提升配置,毕竟是学生,没钱。
这台电脑在宿舍最多的功能不是打游戏(游戏只能打蜘蛛纸牌、扫雷,就这也被通关了),是看片儿,是全体舍友卧谈会之外不多的娱乐项目。
为了播放不卡顿,读碟更宽容,开启了“系统优化”的不归路。
win98 第二版,我记忆里最稳定的版本,超级解霸,纠错强,但是吃资源,经常一群人盯着进度条缓慢的前进,连鼠标都不敢动,动一下,就会占用资源重新绘制鼠标位置。
后来转向对配置要求较低的 Linux 系统,最开始是 Turbo Linux,从学校机房拷的,发现界面太丑,然后走上了寻找漂亮界面的 Linux 发行版的歧途。
先后“学习”了 BluePoint、Mandriva、Slackware、ReadHat、SUSE(多年以后在气象总局又遇到 SUSE)等常见的,好看的耗资源,不占资源的又不好看。
直到遇到了 Gentoo Linux,选择全部手动编译,进入 boot 后,一边对着手册,一边仔细核对需要编译的 kernel 模块,尽可能保证只把需要的编译到 kernel,尽可能的缩小体积,增加启动速度,接着是仔细核对需要的 base package,尽可能的不要任何多余程序,最最蛋疼的是解决依赖和冲突,也就是著名的 emerge 指令,KDE、GNome 不敢用,XWindows 上面加一个 OpenBox 是极限,最多 LXDE。
九牛二虎之力安装好了,开始编译 mPlayer,一定不要二进制包,就要自选参数,挖尽一切可能,build 出最适合我机器的性能最优版,mplayer 不得不说太大了,一般要超过 8h 编译时间。
最后,都搞定了,慢慢享受吧,哎,发现还有一个点可以优化的,重新进 boot,再编译一次 kernel。
很快,我发现相比较看片儿,更喜欢用不同的姿势去编译内核,甚至经常切换内核来对比启动日志都干了些什么,完全的失去了初心。
再后来,Gentoo 的掌控颗粒度已经满足不了我的变态欲望,终于决定走向编译一个系统的终极:FSF(Linux From Scratch)。
回到初心,看片儿依然是超级解霸,因为除了我之外其他人不会折腾 Linux,而我也教不会他们,按他们当时的话,放在今天,绝对是真理:“我要的是马上、现在、立刻满足‘业务’需求,而不是跟我扯那么什么 NB 的技术,满足不了,就是垃圾,垃圾,懂吗?”
每次遇到这样的争论,一般我都会很羞愧,编译系统特别耗时间,编译期间不能看片儿,显然一个人的自私,牺牲了全宿舍的精神生活,但是,我不后悔,只要给一个机会,操作系统我能跟你吹三天三夜不循环,哼~!
版权声明: 本文为 InfoQ 作者【树上】的原创文章。
原文链接:【http://xie.infoq.cn/article/3cd2c89a19822f4a44b69893b】。
本文遵守【CC-BY 4.0】协议,转载请保留原文出处及本版权声明。
评论 (4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