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思考
本周阅读了叶修写的《深度思维》一书的两个章节,其中首先介绍了“浅度”思维方式,大致包括四种类型
(1)逻辑链条的短浅
(2)喜欢以个人视角看待问题
(3)无法从信息量大、较复杂中的问题中剥离自己需要的信息
(4)缺乏长远规划、全局掌控的宏观视角
所以这本书大致内容就从这几点出发,提出了与之对应的深度思维概念,以及一些如何做到深度思维的方法论,比如5why和5so方法。
其中针对第一点感悟比较深,或者说感觉能融入生活和工作的是,逻辑思维链条一定变长,要多考虑其深层次或者多层次的原因,并抓住问题的本质,从而去解决本质的问题,这样才能使问题得到最终的解决。
举个例子吧,如果线上总是出现缺失某条数据,解决方案是,去数据库就去补回这条数据,那么这样问题将永远不会得到解决,只会不断的重现。这就是典型的“浅度“思维,所以一定发散自己的思维。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是什么原因导致的,是设计的技术方案有问题,还是基础组件存在缺陷,异或是其他的层级导致的那能否有彻底解决,或者无法彻底解决,是否能提供兜底的策略来解决该问题,而不是在出现问题的时候,去修补该问题。
由此,无论在生活或者工作,如果你觉得迷茫而不知所措的时候,你就应该拓宽自己的思维链条,找到我们为什么会迷茫而不知所措,能否找到真正的原因,然后尝试去解决它,当然很多问题,可能不是说有特定的方法就能够解决的,可以尝试先做着,采用我们认为正确的方式去做,很有可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发现更优的方案。总之”起而行动,方能平定心中的惶恐“。
这周又花时间去阅读了《设计模式之禅》,其中包括,“命令模式”、“状态模式“、”建造者模式“。现在只有一些简单模糊的记忆,基本都忘记了,但当时看的时候感觉理解了,当然这个不是说我已然到达”张三丰教导张无忌太极的境界“了。确实是忘记了,其实这个就反映出我并没有真正的去理解这三个设计模式,就更不用提,能否会用到以后的开发当中了,显然是不会的。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我思索了一段时间,得出了一个结论。我喜欢通过阅读内容的长度来获得成就感,而不是内容深度。我不记得是从什么地方,听过一句话,原话我忘记了,但是大概的意思是,每个人都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程序,由各种各样的的api组成,只要按照一定输出会得到相应的结果。
那么我的一个 api 就是如果能让我阅读很多文字,我就会觉得我收获了很多(是否收获不一定),最后我就会获得很高的成就感。
其实我们每个人本身都有或多或少的类似的api,那么怎么去发现并解决可能存在的问题,目前我想到的方法是,尝试着让你身处在各种下情景(入参),然后想象你的各种不同反应(出参),找出你认为不对的反应,尝试去解决它。
最后:有一定成就的人,没有天赋异禀,那一定会有异于常人的思维方式和认知。
版权声明: 本文为 InfoQ 作者【张健】的原创文章。
原文链接:【http://xie.infoq.cn/article/354eda9b9c4a106af21ed04c9】。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评论 (2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