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点什么

执行、管理、领导做不好,都有懒的因素

用户头像
刘华Kenneth
关注
发布于: 2021 年 02 月 07 日
执行、管理、领导做不好,都有懒的因素

“ 所有的能力不足,皆因懒。”



在职场,一般有执行、管理和领导三类角色。能否胜任这每一类角色,除了能力、经验、知识、技术外,勤奋都是必须的。懒是唯一不可饶恕的缺点。


01 执行需要锲而不舍


在公司,不管是做一个项目还是完成一个任务,难免会有很多外部依赖,需要寻求其他公司、部门、团队或员工的帮助和配合。也有很多流程需要克服和衙门部门需要说服。


外部依赖都往往有自己的优先级,你的请求在别人那里可能连队都排不上。在流程中掌握审批权的衙门部门,一定会刷存在感。


简单来说,规规矩矩、按部就班,在大多数情况是很难做成事情的。


因此,在执行层面的员工势必需要锲而不舍、另辟蹊径,紧盯目标,“不择手段”(当然不能违法违规)地寻找各种非常规手段。


有一次,作为项目起步的第一步,项目执行人小明需要找授权的架构设计师帮他的系统做架构设计。由于项目时间紧,小明需要在项目尚未正式立项的时候“偷步”请架构设计师出设计。


虽然通过领导“施压”,小明找到了一位架构设计师“兼职”帮他设计,但该设计师手头上已经有了好几个已立项的项目,所以一直挤不出时间帮他设计。结果项目因此被拖了一个多月,期间他不断催促该设计师都未果。


由于设计师出了设计后,还要过两层评审,每层评审会都是每周只有一次。所以有了设计初稿后,起码还要两周才能拿到设计审批,然后小明才能申请服务器。小明自然非常着急,业务部门也对进度很不满意。


这时小明只能“不择手段”了。他直接打视频会议给该设计师让其在会议(他们是异地的)里直接帮他设计。由于小明已经催促了设计师很多次,设计师也不好意思推脱。小明通过视频会议“霸占”了设计师一个早上的时间完成了一半的设计,第二天如法炮制,终于把设计初稿完成了。


可以想象,如果小明继续靠催促、等待,他的项目必黄。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小明不能得罪和冒犯这位设计师,事后不忘向其领导进行夸奖、请喝咖啡,因为小明完全理解该设计师的境况,而且将来总有再合作的机会。


这只是其中一个例子,执行力强的员工,一定是勤奋的,这种勤奋,还包括多动脑筋,只要思想不滑坡,方法总比困难多


一个执行力弱的员工,一定在某程度上患上了“懒癌”,别人没有反馈就等、一个方法行不通不想变通、事情遇到障碍只会抱怨……


02 管理需要持续紧盯


所谓管理,就是如何让别人帮你、或和你一起达成目标。有些时候,你会发现找别人帮你做事情比自己做事情要难得多。当你的个人执行能力越强,这种感觉越强烈。但绝大部分事情又不得不靠团队协作。


作为管理者,我们需要确保对方和团队能按照你的标准完成工作。


在生产领域,由于每次产出的都是同样的东西,而且是物品,边界清晰。我们可以制定很具体、统一的标准衡量过程和结果。质检人员也能轻易地拿着这些标准重复地认定产出是否合格。


但对于知识工作者,往往面对的是非重复性的工作,也就是每一项任务都是一个新的需求和挑战,而且都是事务,边界和范围可以无限扩展,管理者要确保任务完成、目标达成就需要持续紧盯整个过程。不管是管理一个团队,还是一个项目,稍有松懈,就会垮。用 KPI 驱动人们自动达标是懒政。


以软件开发为例,一个项目组往往会有多名开发人员开发不同的需求。每个开发人员的水平是有差异的。要确保代码质量,代码评审是其中一个手段。


由于针对每一个需求所需要开发的程序代码是完全不一样的,项目组只能约定一些代码规范,但是这些规范的落实,要靠每一个开发人员的水平和自律,也需要作为管理者的团队责任人通过代码评审来保障。


但这个代码评审要做到有效,团队负责人就需要过目每一个程序。我的体验是,看别人的代码比自己写要累得多。代码评审是公认必须的过程,但其有效性取决于评审者是否足够勤奋。


我们在工作过程中,各种每日例会、例行评审会议、例行回顾会议等,都是通过持续的勤奋关注别人做事的过程和结果。


家里做过装修的都知道,要想装修不掉链子,最终结果达到预期,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天天在现场盯着。


我们也经常说最理想的团队是自管理。自管理靠的也是持续的自律,而且是整个团队的持续勤奋。


03 领导需要落地细则


《可复制的领导力》一书指出,所谓执行力是领导的领导力


据说,日本领导给下属交代任务要讲五次:


第一遍,麻烦你做个什么事。


第二遍,麻烦你重复一下我让你做什么事。


第三遍,你知道我让你做这个事的目的是什么.


第四遍,这个事会不会出现什么意外,你怎么应对?


第五遍,你自己做这个事,有什么想法和建议。


这个过程累不累,累,但重不重要,重要。很多时候,任务执行走样,就是因为交代任务时不够具体,没有明确的验收条件和反复确认理解。


再举一个例子,很多公司不时都要进行变革和转型,带来变革和变化是一个领导主要职责。转型其实相当于二次创业。创业是九死一生的过程,其实转型也是,只不过对于一个已经成功过、具备大量员工的企业来说,往往会预期转型必须成功,但转型失败其实是大概率事件。


领导要让变革和转型落地,同样需要勤奋。


一家餐厅,为了让业务更上一层楼,领导一致决定升级餐饮标准,但是,厨师长是老员工,不好好执行,导致改革也推进不下去。而且,他们的学历也比较低,沟通和执行都很费劲。


有人给这家餐厅的领导支招:


  1. 想要推进改革,最重要的不是员工能否理解和执行,而是标准化。领导需要制定一份非常详细的“标准手册”,详细到一个新人来到餐厅,都可以根据手册,做出符合要求的菜品。在《鼎泰丰自述:有温度的完美》里提到,鼎泰丰连“炸四季豆”,都会根据不同的粗细,制定不同的烹炸时间。当“标准手册”精细到这种程度,才可以向下推进改革。

  2. 领导制定好标准之后,需要召开集体会议,告诉团队为什么改革?通过自身、顾客、竞争对手三个角度,分别阐述理由。比如,目前的经营状况如何,业绩同比下滑了多少?老顾客流失率是多少,给了多少差评?竞争对手做出了哪些变化?通过传递危机感,让所有员工明白:改革已经是箭在弦上,必须执行。

  3. 讲清目的之后,领导可以将“标准手册”展示出来,让大家知道改革的方案已经提前想好了。这样,员工的心理压力也会降低。

  4. 在公布标准的同时,领导也要告诉大家:任何员工,只要有值得萃取的经验,都可以被纳入“标准手册”中。

  5. 宣讲之后,如果个别人还是不愿意改变,领导逐一找当事人谈话,让员工说出自己的顾虑。

  6. 团队达成共识之后,领导需要提供完整的培训,保证所有人都能把标准执行到位。


不成功的转型和变革,领导往往只是讲了理想和原则,缺乏落地细则。人往往是惧怕变化的,没有具体的规则去跟随,新的工作方法自然无法落地,形成新的工作习惯和文化。


最近我们部门的新领导在倡议“新工作方式”,他提出了一些框架型的想法,但又强调这不是组织架构。我们便一直追问与之配合的新组织架构是怎样的。因为没有具体的组织架构,我们便无法明晰每个团队的职责和边界,也自然无法理解各种请求和事务如何在“新工作方式”框架里具体流动,从而无法落实。


有句话说得很好,鸡汤为什么没有用,因为喂鸡汤的,只给汤,没有给勺子。而变革的具体落地细则,就是这把勺子。这就需要领导做更细致的工作,指导员工具体实施。


所谓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也需要广见识,勤思考。


04 总结


执行、管理、领导做不好,有各种原因,懒是唯一不可饶恕的。执行需要锲而不舍、管理需要持续紧盯、领导需要落地细则,皆需要勤奋。


觉得文章不错,顺手转发给朋友们吧。



关于作者


刘华(Kenneth)

  • 敏捷、精益、DevOps 专家

  • 公众号“敏于思 捷于行”博主

  • 精通极限编程、Scrum、看板方法、测试驱动开发、持续集成、行为驱动开发、DevOps 工具栈、Docker、Kubernetes (Google Kubernetes Engine, GKE)

  • 曾在 GDevOps、DevOpsDays Meetup、中国软件技术大会、ArchSummit、Top 100 等论坛发表主题演讲

  • 阿里云、谷歌云认证架构师

  • 著有《猎豹行动:硝烟中的敏捷转型之旅》一书和专栏《软件交付那些事儿》




关注公众号看其他原创作品

敏于思 捷于行 

坚持原创高质量软件交付相关文章


觉得好看,转发给朋友们,欢迎你留言

发布于: 2021 年 02 月 07 日阅读数: 15
用户头像

刘华Kenneth

关注

敏捷、精益、DevOps专家 2017.10.19 加入

著有《猎豹行动:硝烟中的敏捷转型之旅》一书及专栏《软件交付那些事儿》;敏捷、精益、DevOps专家;公众号“敏于思 捷于行”博主;曾在国内多个大型论坛发表过主题演讲;就职于世界500强银行。

评论

发布
暂无评论
执行、管理、领导做不好,都有懒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