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数字货币为人民币国际化之路提供推动力
来源 | 大河报 作者 | 巴曙松
未来,中国内地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开放,会有利于人民币国际化的平稳推进。中国内地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开放,使得人民币作为投资货币的属性更加显著,这也就意味着在交易结算货币和投资货币属性的基础上,人民币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属性也将进一步提升。在这一转变过程中需要以下配套措施协同助力。
第一,以可控方式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的开放。到目前为止,中国内地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大部分项目,已经基本可兑换或部分可兑换,但尚有一些最为重要的资本行为主体项目依然保持着严格的管制,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一是外商投资及中国内地企业走出去在部分项目上需要批准;二是中国内地居民不能对外负债;三是中国内地资本市场尚未充分对外资开放。上述这些都是资本账户中的核心项目,不仅决定着资本流入流出的规模,而且影响着资本账户中其他项目的开放程度。近几年,人民币的跨境使用有了明显进展,出现了资本项目可以人民币进行结算的条件。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有可能走一条独特的路线,即依托香港等离岸人民币中心,率先进行资本项目的本币开放,让本币流动起来,然后再实现资本项目本币对外币的完全可兑换。
第二,与世界主要货币的国际化进程不同,未来人民币融入国际货币体系可能需要在经常项目顺差无法持续的背景下继续推动。人民币的投资货币属性将更为突出。美元、日元国际化过程中均出现过输出本币资产,加大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援助,同时带动本国企业、产品和服务“走出去”,加速本币国际化的过程。
第三,应该为全球投资者建设符合国际规范的人民币金融基础设施,提升交易后托管清算和质押品管理服务的能力。鉴于中国内地现行的托管结算制度与国际通行的规则仍存在较大差异,可以考虑在香港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的人民币金融基础设施,并推进交易所债券市场的联通,连同跨境人民币托管及结算系统等设施的建设,为人民币计价的国际及地区性债券提供相应的发行、托管和结算服务。
第四,央行数字货币能给人民币的国际化之路提供正向的推动力和超车的机会。建立一个货币制度的初衷不是使那些持有货币的人变得富有,而是让交易变得便利,让整个经济体获益。早先,我国开始运用区块链技术发展在国内有影响力、新型的数字货币,央行成立了数字货币研究所,数字人民币体系在坚持双层运营、M0 替代、可控匿名的前提下,完成了顶层设计、标准制定、功能研发、联调测试等工作。未来数字货币必然会发展壮大,并有望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实现弯道超车。
科技无疑正在重塑全球金融体系,而央行数字货币作为变革重点之一,更是将众多不可能变为可能。
简单而言,央行数字货币是指一国以电子形式发行的法定货币。有别于其他去中心化的虚拟及加密货币,央行数字货币的法定货币地位是得到官方认可的。现时全球约八成央行已就央行数字货币开展不同阶段的探索及应用工作。作为眼下各国趋之若鹜及积极发展的对象,央行数字货币除可取代现钞以避免在冠状病毒疫情下进行实体接触外,它更具备超乎我们想象的多项特点。
中国是着手研究央行数字货币的先行国家之一,并立项“数码货币/电子支付”(DigitalCurrency/Electron-icPayment,简称 DC/EP)以开展数字人民币的调研工作。DC/EP 是得到中国人民银行信用完全支持的法定货币,并能与人民币进行 1∶1 等值兑换。突破既有认知及想象的是,当从某个 DC/EP 钱包转账数字人民币至另一 DC/EP 钱包时,支付端及接收端均无须连接上互联网。
DC/EP 的另一突破是让没有银行户口的民众也可利用数字人民币进行小额交易,从而实现普惠金融。现时中国内地仍有高达 2 亿未曾拥有任何银行账户的农村人口,DC/EP 这一特性将有助政府更精准地向贫困阶层发放财政援助,最终取得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
此外,DC/EP 实行可控匿名。这不单有助央行追踪交易并打击洗黑钱等非法活动,同时政策制定者亦能通过这项特性,实施更稳健的货币政策以及落实贯彻执行其他法规。
中国内地已开始 DC/EP 的落地应用实际测试方案,先行在深圳、苏州、雄安新区、成都及未来的冬奥场景进行内部封闭试点测试。随着 DC/EP 的发展日趋成熟,香港有必要考虑如何把握这机遇,配合国家政策的同时,作好充分准备。便利银行同业支付,扩展互联互通市场,以至助力人民币国际化均是 DC/EP 的潜在应用。DC/EP 所带来的发展机会固然让人翘首以待,然而不可忽视的是,香港必须制定完善的监管法规,以及建立相关的金融基础设施(例如风险管理系统),以配合 DC/EP 的迅速发展。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