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点什么

SD-WAN:网络走向业务

用户头像
JiangX
关注
发布于: 2021 年 01 月 12 日

SD-WAN 顾名思义,就是 SDN+WAN,是 SDN(软件定义网络)技术在 WAN(广域网)场景的应用落地。

 

理解 SDN 的核心有三点:它是一个面向网络的概念(相对于 NFV 是面向单体设备的概念);控制和承载的分离;更灵活的策略路由控制。

 

在一个网络中,把所有网络节点的控制能力抽取并集中起来成为 Controller,网络节点的承载能力(转发能力)保留在 Switch,通过指令实现 Controller 和 Switch 的对接(比如 OpenFlow),路由的控制不再基于各类 IGP(OSPF&ISIS 等)&EGP,而是基于流表实现灵活的策略调度。

 

WAN 的核心痛点也很明显,就是端到端的网络质量和业务感知。在整个互联网网络的演进过程中,接入层的带宽在不断提高,无论是固网层面从 ADSL 演进到各种光网络 PON,还是蜂窝网络 2G、3G、4G 到 5G,但在跨区域、跨 ISP 的传输层面,有太多人为和非人为的因素导致网络质量和业务感知受到限制。虽然这些年,缓存、CDN、DNS 调度策略优化等技术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业务感知,但由于技术机制的问题,很多底层技术依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比如用了几十年的 TCP 协议,在非网络拥塞时的丢包所导致的滑动窗口减半,会在网络流量轻载时依然无法提供比较好的业务感知。

 

逻辑上看,SDN 一出现,WAN 就被定义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落地场景,大家期待 SDN 和 WAN 的结合产生一些列的化学反应。但自从 2009 年 SDN 入选麻省理工科技论坛“未来十大突破性技术”、2012 年 Google 发布第一个 SDN 应用案例 B4 至今已 10 年,SD-WAN 在国内的整体发展确又似乎不温不火,并没有达到大家相对较高的预期。

 

从客户需求层面来看:跨国网络是刚需,但受制于国家管控,创业公司无法提供端到端链路,在国际关口层面是一定要通过国内运营商来落地的;在金融、电力等行业的头部客户来说,如何为承载的不同业务配置不同管道,并基于不同管道实现不同层级的 QoS 和流量,在安全稳定条件下,实现更加灵活的网络架构有较大需求;对于 SMB 来说,则需要更加弹性的网络、更多的增值服务和更好的性价比,但刚性不是那么强烈。

 

从供给的解决方案来看:运营商的 SDH/MSTP 专线一定是提供给有最高 QoS 要求的客户,但在跨 ISP、跨国的场景中,链路建立周期太长,可能部分场景的落地端,还需搭建新的线路,对于运营商来说成本太高;常用的各类 MPLS、VPN(BGP MPLS VPN、IPsec)非常成熟,但配置和部署复杂,运维、troubleshooting 和管理难度大,成本也相对较高;SD-WAN 网络可根据需求灵活配置和调度,网络维护性和可管理性强,成本相对较低。本质还是客户需求与价格&质量&网络管理成本之间的综合匹配度。

 

但对于创业公司来说,向下依托运营商的基础物理资源,向上要满足终端客户的应用需求。在面对大体量客户时,不可避免地还要和运营商去竞争,单独从网络层面来看,被挤压的生存空间有限。

 

单纯的网络层面的壁垒不高,那么是否有可能结合行业属性和业务属性,去构建一些整体解决方案,使得从单纯的网络层面竞争提升到整体解决方案的竞争,从而刚好地满足客户需求并建立竞争壁垒。比如说:在工业互联网的一些场景中,对时延的要求极其敏感,TSN 的概念也孕育而出,是否有可能和 SD-WAN 结合;我们看到 zoom、zenlayer 和即构科技这些公司,虽然提供的是在线会议、云服务、行业音视频整体解决方案,但底层都采用了 SD-WAN 的网络架构;再比如,SD-WAN 和多云的结合是打通了管道和服务器端,但在终端侧,5G 时代的无线空口资源的调度会更灵活,开放性也会更好,是否有可能采用运营商开放的空口资源和 QoS 能力,打通“云管端”,构建一个端到端可控、可调度的网络平台。

 

总体来说,单纯的 SD-WAN 赛道还是资源和网络产品层面的竞争,但耦合了行业属性和业务属性后构建的整体解决方案,本质上已变更为面向业务的需求,刚需是否会更大?创业公司的壁垒是否会更体系化地被构建起来?


发布于: 2021 年 01 月 12 日阅读数: 113
用户头像

JiangX

关注

还未添加个人签名 2018.11.19 加入

还未添加个人简介

评论

发布
暂无评论
SD-WAN:网络走向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