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不能代表中国开源,请勿捧杀鸿蒙、方舟
互联网有个名词叫“出圈”,最开始的时候是饭圈常用语,意思是某个明星、某个事件的走红的热度不仅在自己固定粉丝圈中传播,而且被更多圈子外的路人所知晓。今年的华为,就真正地做到了出圈,但这背后裹挟的流量,对华为对圈子而言,却未必是一件好事。
互联网的风,不会总吹往同一个方向
当海军上将川建国同志吹响进攻号角时,用一句话形容当时的华为就是“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2019 年智能手机市场已经接近饱和,几乎所有主流手机厂商的出货量都在不同程度地下跌。只有华为,在这个疲弱的市场环境下,做到了逆势上扬,第二季度同比增幅高达 27%。
众所周知的原因,华为的海外销量受到了比较大的影响。但在这种逆境下,华为手机的全球出货量仍旧做到了 8.3%的同比增长。中国国内市场的大幅上扬对其全球出货量的拉动力之大可见一斑。
硬件层面,国人用真金白银支持着华为。
当安卓系统告急时,华为公司表示:其实自己一直有一个研发多年的操作系统备胎,一旦确定无法使用安卓,鸿蒙系统可随时顶上。
中国开发者群体也表示,自己愿意去为鸿蒙系统开发应用,参与生态构建。软件层面,开发者们也表示愿意投入使用、为其生态添砖加瓦。
但随着华为开发者大会的召开,鸿蒙系统的发布,风向都变了。圈子外的路人们仍旧为华为叫着好,鼓着掌,圈子内的开发者们却沉默了:这不是我们想象中的操作系统,不是我们想象中的开源。
风向变了。
华为并不能代表中国开源
开源是开放源代码的简称,一种在计算机程序的出品前和开发中提供其内部代码的做法。一般来说,只要你遵循开源软件的许可协议,你就可以用各种姿势使用开源软件,不管是个人使用还是商用都可以。
中国科技圈接触开源的时间并不长,这跟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年限是有很大关系的。比较遗憾的是,即便是在今天,不管是中国企业也好,中国开发者也好,对开源的态度更多仍旧停留在拿来主义阶段。国际开源圈子对中国开源的态度,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认为是只使用,不贡献的负面印象。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开源都只是一个技术圈内部的词汇,颇有种圈地自萌的感觉。讨论这个词的基本只有程序员,路人听到开源想到的不会是开源软件,而是开源节流。
但今年的各大重磅新闻轰炸下来,开源迅速地出圈了。当华为宣布鸿蒙 OS、方舟编译器开源时,路人很欣慰,似乎这些系统、软件能像麒麟系列芯片一样,成为国产核心技术的代表,不再重演中兴的悲剧。
想法是好的,我也希望如此。但华为,代表不了中国开源。
不管是 Star 数最多的项目,还是贡献者最多的项目,前十里面都没有华为。这是从项目层面考量。而从社区层面考量,华为参与的开源,更多也是社区层面的,其自有开源项目数量不仅少,而且 Star 数也不多。
华为的开源,既不能从年限上折射中国开源的历史,也不能在头部项目上代表中国开源的水平。不能因为它是华为,就把它当成中国开源的代表企业。事实上,阿里巴巴、百度等公司的开源才更加值得称道。
为什么在华为开发者大会召开以后,开发者们对鸿蒙系统、方舟编译器的态度发生了 180 度大转弯?因为对于开发者而言,代码是不会说谎的,文档是可以说明问题的,是不是真的牛,给出源码计算机上跑一跑就知道了。
但很遗憾,没有。
请尊重技术
我了解的开发者群体,是一个很纯粹的人群。
“Talk is cheap,show me the code.”
这是他们奉为真理的准则。
前一阵我曾了解到,华为的公关在反思,是否宣传过于高调了。我认为,造成现在这个现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华为的宣传有点用力过猛;另一方面,汹涌的民意也裹挟了华为这家公司。
开发者们比谁都希望华为的鸿蒙系统、方舟编译器可以成功,也只有他们才能去帮助这个生态最终建立。但鸿蒙系统不会是安卓系统,它没法成为 iOS、Android 以外的又一大移动 OS。方舟编译器主推的群体也是高校层面,跟商用级别的软件有着差距。
华为的开源、技术的确出圈了,大是大非面前,也的确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支持。但核心技术,不是全力投入就会有绝对的回报的。鸿蒙、方舟不是芯片那样的核心技术,它也不能解决中兴曾遇到的问题。
我们要的不是动辄沸腾的企业,要的是真正尊重技术的科技公司。这一点上,华为也好,其他厂商也好,都任重道远。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