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点什么

产品训练营第三周

用户头像
克比
关注
发布于: 2021 年 02 月 02 日

今天开始需求分析

钻进角色里,寻找问题

举个谈恋爱的例子,两个人吵架,男生问女生为什么生气,很多时候女生是不会说的,或者即使说了也不是真正的原因,这个时候想解决问题需要的是男生用同理心进入女孩的角色想清楚真正的原因是什么。做产品也是类似的,利益相关者有时候是不会把他真正感兴趣的利益或者问题明面上告诉你的,需要你进入角色自己琢磨出来。


不要轻信用户调研


二爷自己早年一个翻车的例子,想上线一个功能,于是就发起了一次用户调研,讲了自己的开发愿景,产品功能,然后问用户想不想要,愿不愿意付费。结果调研的结果非常好,但真做出来没人用,更没人花钱。梁宁老师讲过·一个很类似的例子,说的是一个很优秀的销售转行做产品,一次用户调研的时候用户七嘴八舌说的乱七八糟,这个销售就说那我给大家讲解一下我们这个产品的特性和设计初衷以及功能啥的吧,然后讲完了,条理清晰,语言表达到位,大家都觉得讲的真好,然后就结束了。梁宁老师说这是一次完全失败的用户调研。

对比之下是索尼那个黄色音响和黑色音响的例子,用户在公共场合会给自己披上一层“人设”的外衣,然后说出符合自己人设的话,但真金白银做决定的时候,又会摘下面具做自己,产品经理需要的能力就是扒开这层人设看见真正的用户需求。


NPS:净推荐值


写一首诗读给老太太听,做产品给小白用



这个故事我印象颇深,二爷一个朋友想要贷款买房,银行有能力给他处理一个没有义务处理的事情,一开始他就被银行方面极其怠慢的拒绝了,因为这个事儿不是人家的义务,就不给你办能怎么样?于是这哥们买了个锦旗雇了个秧歌队到银行去送,事儿就这么解决了。他没有很气的觉得明明你能给我解决为啥不给我解决?也没有用贿赂这种不合法的手段,而是想清楚了怎么能给你提供点好处,我自己的成本很低,你又能高兴,而且还能给你架起来让你不得不给我解决问题。真的是妙。我显然并不是真的感谢你,你也知道我这份感谢很虚伪,但是别人不知道,别人只看见我给你送锦旗,这份好处你是不掺假的得到了。


  • 站在用户的鞋子里


二爷团队之前做一个产品,明明可以把信息架构清晰的用列表表现出来,但是客户非不让,说做个搜索栏可以,但是不能出现列表,于是他们百思不得其解,为啥能更清楚却刻意不这么做呢?于是在跟客户反复沟通过程中从字里行间的意思体会到:原来是人家的内容不多,你用列表把信息架构清晰的展示出来就会被人发现了。


用户的想要,通常就是个伪装成需求的解决方案


想要:钻头

需求:墙上有个 5mm 的洞好挂一幅画

动机:想让家里更有格调



  • 5 why & 5 what

为什么要做?

不做能怎么样?

要讲究说话的方式,不要一连串质问引起反感


  • 场景思维

这里讲了两个例子:

银行取钱的时候,无卡取现的 ATM 机却放在刷卡才能进的取现亭中

出租车报警系统不是无声的

某导航软件会在正开车的时候弹出让你给好评的对话框,遮住路线

注视三秒出纸,而且摄像头正对着男厕里面,简直脑残


同一个盒子,装跑车看着还行


这回呢?是不是突然怪怪的?


产品经理跟运营吵架,运营说产品做出来的页面不能用,产品说我就是按照你的要求做的。事情是这样,这个运营话没说清楚,没说清楚是要在微信里用,然后这个产品经理拿到需求就做了,结果不匹配。二爷说一个产品经理你必须考虑到自己做的东西将要放在那些场景下,这是分内的工作。


日本某酒店,洗完澡之后发现镜子中间有自动加热功能,不会起雾


场景要尽量丰富,真实


极限场景法,想象一个最不理想的用户会怎么使用你的产品,会怎么骂你


  • 弱网络信号场景

Neflix 之前认为自己是流媒体公司,所以坚决不做缓存功能,结果在印度市场遭遇大量的反感,隐隐没有考虑到弱网络信号场景,以及印度网费昂贵,很多人都有在公司缓存视频回家看的需求。

支付宝和微信的离线支付功能。


  • 平时工作中注意维护一个 checklist,把一些需要考虑的场景记住,每次工作的时候可以拿出来想一想。

  • 看些漫画编剧非虚构写作电影小说之类的,加深自己对场景的理解



怎么才算描述好一个问题?

  • 用户语言

用户语言不是专业术语,不是实现语言,而是业务术语,需求语言。

什么意思呢?

你要用完全不理解这个产品的人的话语体系去说


一个例子,什么叫用户语言:

很多年前,一个淘宝客服接电话,想给用户解决问题,然后他跟用户说,你用鼠标双击桌面上的 ie 浏览器,然后电话那头沉默良久,来了一句:我的桌面上只有一个电脑和一个笔筒。

所以什么叫用户语言,什么叫用户视角,就是要理解一点,用户可能不知道什么是购物车,什么是桌面,什么是 IE 浏览器



顺着用户的理解甚至是误解


一个空调的例子:空调其实没有温度调节功能,它能控制的就只有风大风小 一旦室温达到设定值了它就停止工作了,所以刚回屋开空调,其实开到 16 度和 24 度都是一样的功率在全力工作,但是这个没关系呀,你没必要非得跟用户解释清楚这背后的“原理”,有的厂商甚至直接顺着这种用户心智模型开发了一个“一键 16 度”哈哈哈哈哈哈


还有就是开车,用户觉得踩油门踩越狠车就越快,这个模型显然是错的,一个车从踩油门到加速中间得有多复杂的原理啊,但是没关系呀,你就把你的设计让用户的感觉就是踩越狠开越快就好了呀。



分类即是价值理解,即是价值观






  • 读商业传记/商业故事/采访

  • 数据发现/用户沟通

  • 读书/谈话/深入思考

深入思考一件事情的本质对产品经理来说是很重要的,但是思考的结果不一定适合公开发表,比如拼多多事件,说底层就应该拿命换钱,小米高管说得屌丝者得天下



ROI投资回报率


海量·真实·互动·专业






需求为X,想到了可以用Y做解决方案,结果太专注于怎么实现Y,好像Y才是需求了

一个 X-Y Problem 例子:想要获取某客户网站的公开数据,想到可以用爬虫爬,结果遇到反爬虫的障碍,拼命解决后发现是不是可以直接跟客户要??结果可以

fake it until you make it

用刻意练习那本书的话说就是:积累足够多的“模块”

举了个例子:伦敦的天气显示垃圾桶,站在外面的雨中,盯着垃圾桶,它告诉你现在正在下雨。。。

左边的自动值机有一个提醒你带走身份证的报警声,而右边干脆让你没办法把身份证从手里放下


文案的力量非常的大,二爷朋友做一款产品是医学生求职的,不过转化率一直不高,在不改变任何功能的前提下,把“求职招聘”改成了“高薪职位”,转化率就上来了。


像 B 站,知乎等平台会主动通过一些引导善意发言的文案来引导用户,营造一个健康的氛围


微信之前做个人即刻视频,你编辑好了发布的按钮不是说发布,也不是确定,而是“就这样”这个文案就大大降低了用户发布内容的心理压力。


文案甚至比功能重要


例子:微博关注 30 天之内不能评论


为了解决退货问题,搞了一大堆功能,最后发现直接扔了比那些回收再入库都省钱。



好,你这个需求说的挺好,用户也很痛,那么你解决这个问题之后反映在数据上结果是什么?你怎么用数据证明你这个功能是成功且正确的?


比方说:我们现在注意到用户在平台购物没有购物车,这样下单路径虽然很短,但是没法一下下很多单。如果想买的东西较多就要一个一个下单很麻烦。

我们认为解决了这个功能之后用户的单笔交易额会上涨,客单价会上涨,因为可以把想买的东西放在购物车反复琢磨,而不是每次只能要买东西现搜,所以没准单量也会增长

再比方说,一个短视频平台的推荐分类功能,做好了之后可能用户的无效观看会下降,用户每天使用时长会上升,日活数增加,NPS 增加等等


做好数据埋点,你应该想清楚,想完整,如果出现你以为一个功能上线之后会影响指标 A,结果却影响指标 D 的现象说明你一开始想的有问题,没想完整或者思路错了。

lend an air of 给人一种



你关注什么指标,为什么?




什么叫信息架构,怎么理

什么叫信息架构,怎么理概念模型

我们要做一个功能、交互、特性、界面、流程,第一步就是要把信息架构和概念模型整理清楚

用户只知道冰箱温度调节器,不知道什么叫冷空气进气量阀门


比方说打字的时候闪烁的光标,微信里头像的地方看起来就是可以点击的,博物馆的引导标识等等



把要做的业务不断描述,最后把里面的名词部分都摘出来,就是概念


抽屉菜单


跟产品沟通的时候不要告诉他具体哪个加粗哪个用几号字,只是强调哪个的信息级别高于哪个

例如:标题的信息级别高于作者等






不确定的功能上线前要考虑万一有天要下掉怎么下,避免用户依赖过深


电梯假按键,还有给本来就是加密的信息额外设置一个动效炫酷的一键加密功能

很多时候用户要的是控制感而不是真正自己花很多精力去控制。



产品经理一定要积累足够多的产品使用体验,保持好奇心



苹果出的



Medium


用户头像

克比

关注

还未添加个人签名 2018.12.03 加入

还未添加个人简介

评论

发布
暂无评论
产品训练营第三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