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点什么

职场寒冬,给你讲四个小故事

用户头像
池建强
关注
发布于: 2020 年 05 月 08 日
职场寒冬,给你讲四个小故事

在杂文集「你为什么活着」里,王小波这么说:



我现在已经活到了人生的中途,拿一日来比喻人的一生,现在正是中午。人在童年时从朦胧中醒来,需要一些时间来克服清晨的软弱,然后就要投入工作;在正午时分,他的精力最为充沛,但已隐隐感到疲惫;到了黄昏时节,就要总结一日的工作,准备沉入永恒的休息。



这么看来,我也在正午了,精力充沛,还没感到疲惫。不过 2020 的太阳却不怎么温暖,目前看来,新世界 20 年代的这场疫情彻底改变了世界。旧世界分崩离析,新世界正在重建,企业裁员,人们躲在家里,天气暖和了,职场却寒冷了。这让我想起了以前我的朋友王勇睿给我讲过的四个故事,在这个特殊的时间点,似乎更有价值,分享给你,共勉。

第一个故事,是我自己(王勇睿)的故事。我2005年从中科院计算所硕士毕业,加入了百度,后来去了搜狗,一直在做搜索方面的技术。在2010年初的时候,我加入了淘宝,负责定向广告算法,五年之后离开淘宝,开始做目前的事情。我要说的重点就是我为什么在2010年选择加入淘宝。在2009年末的时候,我已经决定要离开搜狗,所以就陆续接触了一些公司,也拿到了若干的 offer,并最终选择了淘宝。



这个过程现在来看是很顺的,但是在2010年初我拿着几个 offer 进行选择的时候,却并没有那么的容易。因为淘宝给我的offer,薪水部分是最低的。低到什么程度呢?比倒数第二的 offer 一个月少1万块人民币。在2010年的时候,一个月一万,意味着如果正常一年15个月薪水的话,一年少赚15万。对当时的我来说,这不是一笔轻易可以放弃的财富。更何况,其它公司也给了我期权。



当时我拿到的 offer 里面,有些是公司创始人直接找我谈的,title 也很光鲜,什么首席架构师之类的,算是给足了我面子;有些是大公司,收入稳定,待遇也很好;有一个公司在我加入淘宝之后1年就上市了,算是很优质的公司。我当时很纠结,所以找了一些当时我认为很有见识的人聊了一下,目前来看这些人还是挺靠谱的,从一个侧面说明朋友圈是多么重要。



话题说回来,大多数人给我的建议是:要看公司的长远发展。当时阿里巴巴给我的股票,公允价格只有不到10美金,而且还有将近5美金的成本,股票部分如果静止的看,基本可以算不赚钱,我也根本不知道未来会涨到多少。我只是觉得这个平台的发展速度非常快,我去打听了一下淘宝广告的业务发展情况,基本业绩每年翻3倍,而且淘宝矩阵的各项生态指标,包括 GMV、开店数等等,都协同快速增长,整个淘宝处于一个蒸蒸日上的快速增长期。我比较了一圈各个公司的发展状况之后,心里就有底了,最终跳上了淘宝这条船。



从现在回过头去看当时的选择,我觉得基本上是选对了。这个选对了,不仅仅指的是世俗意义上的财务收入,因为众所周知,最后阿里整体上市了,我们员工都或多或少赚了一笔;更指的是我眼界的提升、人脉的提升和个人修为的提升。



这就要说到在大平台工作的优势了。大平台业务量大,碰到的技术问题、管理问题、业务问题都很多,而且这些问题都涉及比较大的规模和流量。如果认真工作,需要你投入的思考会更多,更加考验你全面的素质和能力,逼着你快速提升自己,尽快成熟坚强起来。这方面,是大平台锻炼人的地方,也是优势之一。这也是我为什么非常推荐「新毕业的同学先去大公司工作几年,再出来创业不迟」的道理。



另一方面,大公司环境虽然相对正规一些,但是林子大了什么人都有,所以特别锻炼跟别人相处的能力。这个能力是情商的一部分,身处职场还是挺重要的。这不是说让大家都曲意逢迎别人,而是要有自己的原则和执行方向,但是又能最大限度的整合资源,争取更多的支持。切记,千万别觉得自己个人能力强就目空一切,这在需要高度协作化工作的互联网公司可能会给你造成较大伤害。



第一个故事讲完了,我个人的感觉是,如果初入职场不太久,5年左右或者5年以下吧,尽量选择快速发展的平台,尽量选择行业的领头羊。当然,任何规律都有例外,各种大神天才就不用我考虑了。

第二个故事是关于我的一个朋友的。他跟我一样,从本科开始就是读计算机的,后来硕士毕业之后在一家中等规模的互联网公司工作。在2006和2007年两年的中国股市高潮过后,他很沉痛的跟我聊了一次。他觉得他选错行业了,应该去搞金融,因为在那几年,三流证券公司的IT部门员工也有几十万的年底奖金,好的公司有大几十万甚至上百万。



我作为一个刚工作2年的互联网屌丝青年,听了之后也咽了一口羡慕的口水。但是我隐隐的觉得,金融的市场情况我不了解,金融的逻辑我也只是粗浅的知道些皮毛,而且金融公司内部啥样我都不知道,我不可能贸然跨行跳槽。但是这个哥们执行力很强,很快就跳槽了,然后就赶上了中国股市大崩盘之后的寒冬,他跟我讲收益不咋地,有点后悔。他在金融IT部门呆了几年之后,又觉得很无聊,而且觉得中国的运营商很牛逼,就加入了一家运营商下属的公司,但是后来运营商对应的业务受到互联网影响明显下滑,那个公司也没啥起色。再后来又去尝试在一个创业公司做运营负责人,去年资本寒冬下公司也没挺过来。



这个哥们在不同的公司,做的事情都有些区别,甚至最后干脆不做技术了。我最近一次跟他聊天是在2015年秋天,他有些沮丧,感觉自己这10年一直没碰上好机会,而且由于在技术方面没有长期的积累,所以现在也没法再在大公司谋一个自己满意的技术岗位,只能再看看有没有创业公司去赌一把。



这个哥们刚出道的时候技术还是很不错的,而且也是名牌大学的硕士。我在想,也许他要是在公司里面积累的时间长一点,就会躲过金融危机,以后也就断了换行的念头;也许他在金融公司再忍耐几年,就会熬过经济周期,享受到后来这几年证券公司复苏的收益。后来我明白了,这哥们不是没碰到好机会,是他自己太躁动了,没法在一个领域或者一个环境深入的工作下去。这个时代虽然是一个社会高速发展,什么都讲快餐的时代,但是对于人才,尤其是高级人才,还是越有积淀越吃香。如果一个人什么都懂,什么都稀松平常,那就很难体现出自己的竞争优势。



另外一个问题就是这个总想赌一把的思维方式。一开始觉得自己有年轻和能力的资本,就想赌一把,换到另一个行业去。结果遇到行业大环境的问题,就不想等待了,急吼吼的开始下一次的赌博,结果又是输掉,接着循环。一次又一次的赌博,让自己没有积累起最有价值的筹码,这个筹码就是自己的价值。



在任何时候,投资自己永远是投资收益比最高的,所以永远要投资自己,充实自己,让自己有价值之后才能变现价值,否则就是自己的一厢情愿,最后就变成一肚子的委屈和不解。自己有了价值,才会有更多的机会找上门来,才会有更多人欣赏你,你才会感觉到周围到处都是好机会等着你去挑,而且有了机会之后才能真正抓住机会。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怎么看待不同行业的收益的问题。这个问题我是这么看的,我觉得根本就不用太去理睬这个问题,平时跟朋友聊天的时候八卦一下就算了,真的别以为自己了解别的行业就贸然过去。别的行业的人也不傻,你过去也不一定有啥优势,还不如先在自己的方向搞出一些名堂,先让自己成为专家,然后再去考虑别的问题。



我还是挺喜欢一万小时这个法则的,不管这个社会怎么变化,人接受知识并转化为自己的智慧的能力没有本质的提升,仍然还是需要大量的学习、练习、反思,才能最终成为一个靠谱的人。在一个领域积累的时间长了,最终会迎来一个或者多个爆发点的,因为在中国,不仅仅是互联网行业,各行业都极度缺乏高级人才。



第二个故事讲完了,我个人的意思是,大家还是应该争取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一定要有所积累,然后再做扩展,这样更稳妥一些。我不希望大家简单的认为我是一个反感换行业的人,因为凡事都有例外,只有从自己的具体情况出发做出的决定才是最终适合你的。





第三个故事也是我的一个朋友,他现在仍然在阿里巴巴,他很神奇。他并不是一个科班出身的计算机学生,相反,这哥们的大学同等学历文凭是一个很不靠谱的培训学校,名字我记不清了。这哥们现在是一个技术大牛,但是在初入职场的时候,他的工作是一个电脑城里面卖电脑的。他当时在南方一个小城市的电脑城里面天天卖电脑,一个月拿几百块钱的工资,屌丝的一塌糊涂,对计算机编程更是一窍不通。无论从哪个方面看,这个小镇青年跟现在的研发总监,开源社区负责人的 title 根本搭不上边。



但是,命运在那一年神奇的击中了他一次,并且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说起来,原因特别简单,就是太穷了,穷则思变。即使是在那样一个落后的小城市,几百块钱仍然要被打上一个低收入阶层的标签。我这个朋友做了两年之后感觉人生渺茫,正在郁闷,突然有一次跟他的一个朋友聊天的时候知道有编程序写软件这个事情。他回忆说,他第一次听说写东西可以一个月赚几千块钱,他当时就震惊了,眼前浮现出一条金光大道。他说他一分钟都不想再浪费在这个电脑城了,立刻去买了几本书开始自学。



可能是我这个朋友真的有点小天才吧,他不但不抵触,居然自学的还可以,可以编写 Hello World了。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但是他打听了一下,这个程度是不能一个月赚几千块钱的。所以,他又听人介绍,一咬牙一跺脚交了几千块钱进入一个培训机构去正规的学习编程。他说他那个时候开始迷上了写程序,这一迷就是10多年。



就是这样起步,他拼尽自己的全部能力,几年之内就在北京一家做通讯软件的公司做了程序员,并且,最终成为这个公司的最核心的后端工程师和架构师。他不但架构和工程有了长足的进步,而且在通讯领域有了很深的积累,成为了这个方面的一个年轻的小专家。这个公司时至今日已经没落了,但是有时候我这个朋友还会在我们聚会的时候,打开这个公司的网页,指着这个公司的通讯产品,说哪些是他当时负责做的,这是他最开始作为职业程序员起步的地方。



后来,由于他在通讯技术方面的小名气,有很多公司来挖他,他的薪水每两年翻一番,并且最终被阿里巴巴相中,在2010年进入阿里巴巴,负责某个产品的部分后端技术,最终成为后端总负责人。不到3年时间,从工程专家升为研发总监,并且负责某些开源社区的工作。我后来经常开他的玩笑,说他是个天才,他每次都是很憨厚的跟我很认真的说:并不是这样的,我很笨,只是喜欢计算机,并且肯吃苦罢了。



我这个朋友当年在北京工作的地方,离我现在住的地方很近,但是那个时候我俩还不认识。他说他当年工作的时候,骑着自行车,在尘土飞扬的马路上飞奔,每天回到家有时间就研究技术文章,上网看别人的技术博客和文章,然后把所有能拿到的开源的代码都读一遍,这是他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之一。后来他去上海工作,再后来去了阿里巴巴就搬到了杭州,并最终定居在杭州,仍然保持着每天看代码的习惯。直到后来当了总监了,我们聚会的时候,他还在等菜的时候看代码。



这样的职业素养,比一些所谓名牌大学毕业的同学要高出不少。而且,这个哥们为人非常谦和,经常帮助兄弟部门解决技术问题,口碑好的一塌糊涂。



抛开其它因素,我今天想聊的是他的这份坚持。我以前参加校园招聘的时候,有时候会碰到一些同学问我怎样才能走捷径,怎样涨工资快。这往往让我不知道怎么回答。



我们可能听说过哪个同学在百度一年升一级,都快 T10 了;也听说过哪个同学毕业就40多万的薪水。但是,这样的人毕竟是少数,而且也有他们这么值钱的逻辑,只是这个逻辑肯定不适合大多数人。但是我这个朋友的故事真的是可以借鉴的。你看,你们有多少人起点比他低——从一个卖电脑的小职员开始工作;你们有多少人起步比他晚——20多岁还不知道啥是编程。



我可以向你保证,这个朋友的智商属于正常水平,不是个天才,但是拼搏程度超过我见过的大多数人,为人谦逊好学的习惯也一直保持。到了最后,优秀说白了就是一种习惯。我们在公司聊天的时候,经常会说某某人技术特别厉害,但是仔细想想也不是不可追赶的,只是自己懒罢了。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努力程度是如此之低,以至于根本轮不到拼天赋的程度。



第三个故事讲完了,我这个哥们除了开心的工作之外,又开始研究生物技术了,谁知道他以后会搞出什么花样来,但是有这种做事的态度,做啥都是靠谱的。





第四个故事是关于我的一个同学的。这个哥们跟我是研究生同班同学,主攻的是图形学,研究生期间在微软亚洲研究院做实习,最终在研究院的图形组工作,2012年前成为资深研究员,在顶级会议 Siggraph 上面连续10几年发表了10几篇文章,还因为研究成果出色被奖励去过一次比尔盖茨家里吃饭。



我想着重说的是他刚开始在研究院做图形学研究的时候,是怎么当上一个小负责人的。如果大家了解微软研究院的做事方法,应该明白写一篇目标是顶级会议的 paper,就好像是启动了一个大项目,这个项目是很多人一起完成的,类似于一个互联网公司的大项目,会有各个部门都参与进来。



Siggraph 是世界顶级会议,微软亚洲研究院的院长之一又是图形学权威沈向阳,所以自然格外重视,要保证一击必中,要让世界权威专家看到创新的地方,同时没有任何的纰漏。期间,整个项目组要阅读大量的最新研究成果,做大量的实验,写大量的程序,做大量的效果比较,最终还要请数学方面的专家核对理论部分是否有数学方面的问题,就连最后 paper 的文字部分都是由专业的美国研究员润色语言,因为中国人的母语不是英语,写出来的效果还是有些差距。



Siggraph 的一篇文章,要牵扯不同的人,上至资深研究员,下至普通实习生,过程繁杂,工作量巨大。我这个同学在最忙的时候,一个星期要写一万行有效代码,连续三四个星期,同时还得每天开10几个会议商量问题,同时每天睡眠时间平均少于6个小时,偶尔两三天不睡觉也是有的。能够完成自己的份内工作已经实属不易,听说很多实习生坚持不下来就放弃了。



我这个同学当时的 MSN 的签名是「四个寡妇」,这个签名跟 Siggraph 的发音相似,另一方面,也是自嘲一旦进入这个项目组,自己的女朋友就跟寡妇一样,看不到自己男朋友了。他基本上两个月下来就要减重10斤左右。当然,他们项目组也有人胖10斤的。



最后,他们肯定是成功了,因为微软研究院的实力还是够强的。我这个同学也成了一个小的负责人,这个时候他还没博士毕业,这个挺让我惊讶的。我就问他怎么这么牛逼呢,他目光呆滞的说:我就是个操心的命,除了完成自己的事情,啥都想了解一点,啥都帮着张罗一点。



多年以后,我在一篇文章里面看到有人写自己在互联网公司工作的精神状态,叫做「把这份工作当成是创业」。我突然很受启发,觉得这句话跟我的同学当年说的是一个道理。



如果一个人把自己的工作当成是创业,那他必然是不但要保质保量完成自己的份内之事,还要争取再多干一点事情,为了让整个大的事业的成功概率增加一点点。而这种人,不正是近期创业大潮里面所说的那种有合伙人心态的员工吗?



把这份工作当成是创业,那就是把自己的命运绑在这个组织上,高度认同这个事业,有主人翁意识,愿意干脏活累活,愿意根据事情的进展额外付出……这样的人,怎么可能不让人喜欢呢?



换句话说,如果一个人有这种创业的心态,那他就自然的站在了一个更高的角度来看问题,相对容易能够看出事情的优先级和各种问题的真正原因,也就更有可能知道怎样推进事情才是更合理的。我承认现在有些公司的各级主管不分是非、任人唯亲,搞得乌烟瘴气的。



但是,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总有很多优秀公司,或者是大公司的优秀部门是需要有这种创业心态的人加入的,而这种创业心态也会让你变得更有洞察力和大局观,即使是当作一种思维方式,都是值得去尝试的。



第四个故事讲完了,我这个同学刚刚离开微软,开始了创业之路,祝福他。


四个故事都讲完了,对你有没有启发我不知道,反正就当讲故事了。



我想说的是,目前是中国近一百年最好的时代,因为思想启蒙在一定程度上进行着,科学启蒙也有了苗头,同时经济大发展,个人财富迅速增加,阶层的流动性还比较好,机会还很多;同时也是最坏的时代,沉渣泛起,恶劣的博弈随处上演,你的三观将接受最严酷的考验。



同时你如果不想与时代脱节,就要拼命获取信息,提升自己的洞察力,否则就会掉队。



职场是一个考验人的地方,但是永远不要把自己的幸福完全建立在自己的事业是否成功,赚的钱是否比别人多的基础之上,要逐渐接受多元化的幸福观。



你的健康,你的家庭,你的爱人,你的亲人,你的好朋友,你的知识,你的品味,这些都是你获取幸福的地方,职场只是其中之一而已,保持心态平和很重要。



发布于: 2020 年 05 月 08 日阅读数: 1673
用户头像

池建强

关注

极客时间创始人,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2007.10.10 加入

老程序员,编程、写作、做产品、摄影、打羽毛球,是目前的几大爱好。目前在极客邦创业

评论 (5 条评论)

发布
用户头像
幸福是为了自己,而不是为了给别人看的。
2020 年 05 月 10 日 15:20
回复
用户头像
不,努力大于选择
2020 年 05 月 09 日 00:50
回复
用户头像
选择大于努力,要努力提高自己眼光,提升做出正确选择的概率。
2020 年 05 月 08 日 14:37
回复
用户头像
职场是一个考验人的地方,但是永远不要把自己的幸福完全建立在自己的事业是否成功,赚的钱是否比别人多的基础之上,要逐渐接受多元化的幸福观。

这段有启发。
2020 年 05 月 08 日 13:10
回复
没有更多了
职场寒冬,给你讲四个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