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点什么

中国如何应对中美科技博弈?

用户头像
石云升
关注
发布于: 1 小时前
中国如何应对中美科技博弈?

本周的启发俱乐部正好从科技的角度来讲中国如何应对中美科技博弈的问题。主讲人是王煜全老师,知名投资人,中美科技产业专家。这次分享的内容有点多,干货满满。


首先,我们要面对一个事实,不管是针对华为,还是其他科技企业,卡脖子的事实是存在的。我们在科技上确实存在短板。为什么存在短板?因为我们没有完整的产业生态。


现在的我们是用我们的长板去和外部合作,这叫强强联合,这是一个短期的合作行为。而产业生态往往是长期合作行为,当大家都是短板的时候,就互相协作,随着产业的做大,每个链条、每个环节都变成了长板。而芯片产业就是在七八十年相互协作中发展壮大的。而中国一开始模仿+ 改进的战略,在单项的学习和超越中国可以做得很好,做到领先。但在整个产业生态里,没办法做到所有环节都超越,于是这些环节就变成了”卡脖子“的环节了。


想直接超车很难,还好现在技术发展很快,很多行业都在发生变革,我们可以借着这个变革的机会去实现弯道超车。这里有两个重点:第一,要有新的科技去改变产业格局,才能形成超车的机会;第二,当产业格局改变的时候,我们不能再用进口替代,一对一替代的办法,而是要用产业生态协作的办法,面对未来培养生态。


那未来的产业生态是什么呢?王煜全老师认为是服务的规模化。


服务规模化有两个阶段。一个阶段叫职业的增强,虽然不能完全替代人,但可以增强服务的灵活度。比如想要一辆卡车实现五级自动驾驶很难,但可以让一辆卡车师傅在前面带着。后面的自动驾驶卡车跟着。这样一个人就不止开一辆卡车了,他的职业能力就增强了。


第二个阶段就是职业替代,不需要人参与了。比如现在酒店的服务机器人正在往这个方向走。你打电话过去是人工智能接的,需要购买什么东西,是机器人送的。机器人完全替代了服务员的职位。


如果你认清了服务规模化这个趋势,那么我们可以围绕这个服务规模化做产业化布局。今天来看我们并不强,但大家长期协作,变成这个产业蓬勃发展的时候,我们每个环节也都会形成长板,那时候就不会存在”卡脖子“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我们围绕这个方向打造生态,还能促进经济的繁荣。


所以现阶段培育生态是当务之急,有三部分需要关注:第一部分是企业,到底哪些企业是最主要的;第二部分是,生态并不是一两个企业的问题,而是企业之间相互协作,形成一个整体优势的问题;第三个更重要,协作的背后是文化土壤,要有这样的协作文化,产业才会快速增长。


第一部分,企业。我们需要更多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能够高校的科研成果转化为可量产的服务产品。将科技量产的企业家比发明科技的科学家更重要。中国目前的优势是,是全球唯一具有大规模的、复杂产品的开放制造。这种科研制造的能力基本决定了创新的成败。有一个定律叫莱特定律,指的是产量每翻一倍,成本可以降低 15%。中国弱的地方是进口替代没有形成产业闭环,导致很多核心环节还掌握在别人手里,所以我们更需要一些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专业化水平越高,优势越显著。


第二部分,企业协作。要培养产业生态链。但培养产业生态并不是移栽一棵大树,而是要培育森林。大树与大树之间要相互呼应,要互相协作。我们以前地方招商引资的时候,只注重利税,只招大企业,谁赚钱招谁,但实际上你要形成生态,要让生态活起来,靠的不是那些大企业,而是那些不赚钱的机构。如协会,会议的组织者,孵化器等。


另外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地方之间要有自己的特色,不要盲目竞争。这样不仅浪费资源,还会对产业生态造成破坏。


第三部分,文化基础。这里指的是形成以能力为圈层的文化。协作靠的是什么?靠能力。几十个企业如果想要进行复杂协作靠关系行吗?不行,只能靠能力。每个企业之间都有自己的能力圈子,你行,下次我们还合作。合作得越多,能力圈层越大。就会形成属于中国的文化基础。


最后,说下我自己的感受。看起来中国优势很大,但想要弯道超车并不容易。科技的发展具有连续性,短期来看,很多技术还受限于人,需要我们发展壮大。只有当我们付出足够多的时间成本和人力成本后,才有可能在未来新的生态里掌握优势地位。我们并不是要把谁干掉,而是增加自己解决复杂协作的能力。结果是自然的。

发布于: 1 小时前阅读数: 7
用户头像

石云升

关注

做时间的朋友,用文字记录成长。 2017.11.30 加入

InfoQ签约作者、年度最佳内容作者、年度功勋人物、1周年最具人气top7 微信公众号:石云升SYS 职场、成长、学习等相关问题,欢迎你留言和我交流。遇到喜欢的文章记得点赞,评论。

评论

发布
暂无评论
中国如何应对中美科技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