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点什么

学习型组织的修炼之道

发布于: 2020 年 05 月 15 日

先来说一组数据,世界 500 强作为企业界的指示标,1920 年的时候,它们的平均寿命是 67 岁,在 2015 年它们变得年轻异常,平均寿命只有 12 岁。


这就意味着,那些曾经的老牌大公司逐渐被新兴公司取代,其根本原因在于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已经不是一个线性的时代,如果你不会用非线性的思维方式去带领一个团队,去思考一个问题,你的团队很快就会像温水煮青蛙一样不知道会在哪一刻瞬间被淘汰。


这就是"摩尔定律",就是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元器件的数目,约每隔 18-24 个月便会增加一倍,性能也将提升一倍。这样每一次更新就是一种指数级的累积,类似于数学的幂次曲线。



所以打造一个指数型的组织是何其的重要,而指数型的组织依托于团队成员自身的力量形成的学习型组织,这就是老子所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学习型组织


“ 持续开发创造未来的能力的组织。”


在学习型组织中,你会不断发现自己如何创造现实,以及自己如何改变现实,就像阿基米德说的:"给我一根足够长的杠杆,我就能用一只手撬动世界。"


接下来我来跟你说下打造学习型组织的五大基石,这不仅是组织的修炼之道,也是个人的修炼。


五大基石


结构模式影响行为

当置身于同一系统中时,人们无论有多大差异,都倾向于产生相似的行为结果。如果你看过我之前系统思考的系列文章,你应该记得我说过要素不是最重要的,重要是要素组成的因果回路。(见之前文章《洞察敏捷系统(一)》)


所以这就是我常说的"康威定理",组织形式等同系统设计。你想要什么样的文化,你想打造什么样的产品。你就应该先设计什么样的组织架构。



这让我想起前两天有同学跟我说,老板不希望团队自组织,因为老板觉得团队成员全部都自组织了,就会集体出走单干,公司就垮了。


这就是典型的放大了要素的重要性,忽略了系统模型的重要性。你要形成的是自组织的团队氛围,是任何人来了都能感受的到,任何人走了都带不走的东西。如果个人去留可以带走,那只能说你所谓的"自组织"也许只是个人的内驱力而已。


还有团队问我,敏捷团队里面成员的名称怎么称呼。我说我的团队里没有开发、测试、前端、后端、设计,所有团队成员都叫工程师,共同对产品质量负责。这样才能避免"我只做我职位的事情",模糊角色让结构影响大家的行为。


普通的人改变结果,优秀的人改变原因,顶级高手改变组织模型。


今天的问题来自昨天的解决方法                                          

所有能立刻做出决策的事情都要谨慎再谨慎,因为你不知道这是基于有限理性做出来局部优化方案,还是拨开错综复杂的结构,通过现象看见本质,基于理性分析做出整体优化的方案。


所以在你脱口而出做决策的时候,不断的问自己一个问题:"你所看到的这个整体是不是更大一个系统的局部?" 永远再往更高的层次看待问题本身,重塑你的信息流再做决策。否则,你今天的解决方案就是你明天需要解决的问题。


比如在快速发展的互联网行业,我最常见到的开发团队是以完成需求为第一生产力,这是一种忽略代码质量实现完成速度的方法。看起来短期生产效率是提高了,但是代码质量内建呢?没有单元测试,没有 CI/CD,更不要提 Devops,连最基础的静态分析可能都没有。所有粗糙的代码直接丢给测试人员,手工测试同学的压力巨大,带来的是一遍遍的返工。终有一天,拆东墙补西墙的处理方法走到尽头,系统不堪一击。然后团队再花大量的时间来重构,整个项目停滞不前。



今天花大量的时间去重构是不是你昨天决定牺牲质量完成需求数量导致的果?当你选择一条容易的方法往往只会无功而返,然后再用一个更复杂的解决方案去解决。这不就是我们之前说的负向增强回路。(增强回路见《洞察敏捷系统(二)》)


当你把员工当成代码机器一样,无脑的输入输出,把他们当成机械系统,你的团队就会离学习型组织越来越远。所有的快,都要拿慢来换。不要让疗法比疾病更糟。


变糟之前会变好,警惕补偿反馈

你有没有感觉有时候,你越使劲,反弹越大。你越努力想改变什么,似乎要求你付出的越多,直到你变成了习得性无助。比如你戒烟,发现自己的体重增加,在自我形象方面损失太大,结果为了减轻压力,又重新开始吸烟。这就是补偿反馈的行为产生。


而我们常说的变糟之前会变好的行为往往来源于补偿反馈。我们说在敏捷变革的变革中敏捷教练要引领一场生死攸关的变革,因为改变势必一开始会让团队的效率变低,但是波士顿曲线告诉我们,这是指数型增长之前的短暂”变糟“,任何事情在空间的维度上都会有时间带来的时滞性。因和果在时空中并不是紧密相连的。



如果作为领导者,在这个时候过早干预,砍掉该有的会议,盲目增加人手,你就会了解到《人月神话》里成本成本有多大。这就是变糟之前的变好。


选择在变好之前变糟还是变糟之前变好,取决于你对整个系统模型的认知。


微小变革可能产生很大成果

有人把系统思考称为"新的沉闷科学",因为它教导人们,最明显的解决方案不管用,顶多只能带来短期的改善,长期来看则会把事情搞得更糟。但是故事还有另外一面,系统思考还指出:可持续的改善。系统思考的学者们把这个原理叫做杠杆作用。


因此,面对困难问题,常常必须发现"高效杠杆作用",在那里即找见最省力,又能产生持久,可观改进的变革方法。寻找高杠杆效益的变革没有简单的规则可寻,但有些思考方式可以有助于你找见。


比如软件开发我之前的文章提到过,典型 CI 流程应该包含的步骤,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自动化测试。之所以自动化测试如此重要,是因为它不仅提供了快速迭代的质量保障,也为高速行驶的 DevOps 列车安装了一道安全闸。(见文章《实践者的 DevOps 之路(3. 持续集成 CI)



先做好单元测试,之后在考虑价值的前提下逐渐增加接口与 UI 的测试覆盖率才是一个比较稳妥,易于推行的实践方法。


用变革的思考方法。而不是定点拍快照的方法,是另一个起点。


鱼和熊掌可以兼得,但是不是马上

从系统观点来看,有些棘手的难题实际上不是什么难题,他只是由于放弃了对"过程"的思考,而用了"拍快照"的方法形成了人为难题。


许多显见的悖论,如集中控制还是局部控制,员工满意度与劳动力成本控制,强调个人和体现集体价值等,这些都是静态思考的产物。他们看上去是"非此即彼"的刚性选择,但那是因为我们处在固定的时空点考虑问题。


我们一直说的项目管理三象限,时间、成本、质量。很多人说不可兼得,要么牺牲时间、成本来换取质量;要么牺牲质量来换取时间、成本。实际上有很多方法可以让提高质量的同时降低时间和成本。



在开发团队中最好的方法就是做好质量内建,什么是质量内建?就是在开发的每个阶段都有质量管理机制的引入,而不是单纯在测试阶段保证系统的质量。同时还有产品设计的阶段,也需要通过评审、澄清这些活动来对齐价值,统一认知。


这样长期来看,你既会获得质量,也会大大减少时间和成本。鱼和熊掌可以兼得,但是不是马上。要有足够的耐心慢慢找到你团队的飞轮。


小结


"修炼"的核心在于研究和熟练掌握,并在实践中加以应用的理论和技巧。这就意味着成为一个终身学习者,这个过程永无止境,你要花一辈子的时间精通和掌握它。


同时,越学习你就会越感知到自己的无知和对知识的渴望。我们永远不可能成就"卓越的组织",因为我们一直在追寻卓越不断前行的路上!


发布于: 2020 年 05 月 15 日阅读数: 153
用户头像

Yanel 2018.06.27 加入

ThoughtWorks 咨询顾问

评论 (2 条评论)

发布
用户头像
建议增加封面图
2020 年 05 月 16 日 11:44
回复
用户头像
很详尽

2020 年 05 月 16 日 11:38
回复
没有更多了
学习型组织的修炼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