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点什么

中国工业的基础设施“重化工业”是怎么发展起来的

用户头像
JiangX
关注
发布于: 2021 年 01 月 18 日

“施展中国制造报告 20 讲阅读总结之五”


目前,中国已经是全世界范围内唯一一个具有联合国产业门类目录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能够拥有完整工业体系的前提是拥有完善的重化工体系,重化工是整个工业体系的基础设施,否则就没有其它工业门类的原材料生产能力和机器生产能力。而我国的重化工体系的形成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轮:苏联援建

 

上世纪五十年代,社会主义阵营和西方阵营处于对峙状态,大家做着随时发生下一次世界大战的准备,在这个背景下,中国和苏联签订了《关于苏联政府援助中国政府发展中国国民经济的协定》,从此启动了苏联大规模援助中国经济建设的序幕。在这期间苏联除了对中国给予 3 亿美元贷款(1%利息,占到了当时中国三年经济恢复时期中央政府总投资的 14.3%)之外,苏联还对中国进行了 156 个重大工程项目的援建,在这些重大项目中,最重要的是煤炭、电力、钢铁、有色金属及化工等能源项目和基础工业项目。

 

但这种发展逻辑不是基于市场逻辑进行发展的(先发展轻工业,轻工业对重工业有了实际需求后再发展重工业),而是通过国家意志来是实现。既然发展生产,那就需要有需求,让我们来看看需求侧的实际情况。在国内的需求层面来看:无法通过有效的市场机制实现,对国家的执行指令有很强的依赖性,发展节奏和国家的生产计划是强行绑定的;从国外的需求来看:由于当时的政治环境,社会主义国家只能和社会主义国家对接,而大多社会主义国家也都在自主独立发展,不像当初的韩国,虽然也是通过国家意志扶持大财阀来发展重化工业,但可以便利地对接到全球西方市场。

 

每一轮工业革命的技术变革都是在找到与技术变革相适应的组织变革后,才能发挥大规模的生产能力。例如,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蒸汽机生产技术和工厂化组织,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化工业生产技术和大财阀组织,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电子技术和跨国组织,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信息技术与分布式组织。

 

对于当时中国来说,重化工技术可以学习,组织是一个挑战,但社会主义国家的组织效率天然就比较高,同时,计划经济又进一步强化了组织效率,从而使得中国能够以极高的效率发展出了自己的重化工业体系。

 

但这种发展路线本质上是通过国家意志而不是市场规律驱动起来的,这种运转机制自我发展能力相对较差,会抑制创新性,在享受完技术红利后,就会缺少发展的动力和创新,陷入到停滞的状态,最后只能进行经济改革。这也是我们看到的,大批社会主义国家,在上世界八十年代前后,陆续开始了经济改革。

 

第二轮:市场驱动

 

八十年代开始,中国借助着市场引导,开启了轻工业的发展,而此前的很多重化工业企业由于不适应市场,很多都倒闭了。一直延续到九十年代后期,在轻工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市场开始对重化工业有了真正的市场需求,由于具备真正的市场基础,尽管还是由国企在主导重化工业的发展,但中国的重化工业和工业体系也就是从这个时候真正发展起来的。

 

 化工可以分为大化工和精细化工。大化工是类似于乙烯这类的初级原料,精细化工类似于生产药品的化学制剂。全球范围来看,美孚、壳牌、BP 等都是大化工领域的第一梯队企业,他们基本控制了上游的石油开采资源和加工技术,而我国的中石油、中海油、中石化属于大化工领域的第二梯队,第二梯队的技术和第一梯队有一定差距,但大化工业对市场规模的依赖度比较高,我国的市场规模使得我们有一定优势。

 

我国大化工就是通过两个阶段引入的,一次是上世纪五十年代从苏联引入的技术,第二次就是在 1972 年尼克松访华之后开始,但成体系的引入还是在改革开放之后,当时,第一次引入的技术都过时了,但为第二次的技术引入提供了对大化工业知识体系的必要认知,从而为第二次引入的技术谈判和引入策略制定打下了基础。

 

在大化工业引入后,中国逐渐建立了自己完整的工业体系,尤其是在后续的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浪潮中,有足够多的场景需求和生产能力来支撑,从而最终构建出了重化工业、电子技术、信息技术这个有层级并具备高度耦合度、相互支撑的完整工业体系能力。


发布于: 2021 年 01 月 18 日阅读数: 32
用户头像

JiangX

关注

还未添加个人签名 2018.11.19 加入

还未添加个人简介

评论

发布
暂无评论
中国工业的基础设施“重化工业”是怎么发展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