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点什么

精纯还是混乱?职场十二箴言——重读“成为乔布斯”的思考(一)

用户头像
石君
关注
发布于: 2020 年 04 月 23 日
精纯还是混乱?职场十二箴言——重读“成为乔布斯”的思考(一)

2016 年 10 月,中文版“Becoming Steve Jobs”由中信出版社出版面世。此前有关乔布斯生平最主要的著作是 2011 年沃尔特·艾萨克森编写的“乔布斯传”,据说是乔布斯唯一授权的官方传记,作者本人也拥有爱因斯坦、基辛格、富兰克林等巨头的传记编写经历。

从市场反响来看,这本 2016 年的《成为乔布斯》更好。身为乔布斯的粉丝,同时作为与乔布斯同为双鱼座的锚定类比,这两本书我自然全都读过,从我的感受而言,相比传记,《成为乔布斯》确实更精彩一些,它不仅仅平时地记录了乔的一段人生经历,还通过作者本人与乔的会面、交流、思考,探讨了乔布斯 1985 年-1997 这段时间前后的心路历程,被赶走、又重返、再到巅峰,变得是世事,更是人心,紧扣书名中的“becoming”一词。这不是关于成功的故事,这是关于成长的故事,值得我们一读再读,反复学习。


下面从书中抽取十二个片段,它们让我印象深刻,同时带来不少有关工作、生活的思考。


一、“史蒂夫与其他成员完全不是一类人,成员间兴致勃勃的技术探讨经常让史蒂夫觉得很无聊。成员中只有少数几位拥有宏大的商业理想,其他大部分人只是埋头钻研电子技术难点......他只在意把这项强大的技术带给普通大众后会产生的影响。”


乔布斯是科技与人文融合的代言人,我们当然可以单纯的以技术钻研为导向,正如苹果的另一位创始人、乔布斯的合伙人沃兹尼亚克一样,拥有技术极客的信仰,并以之为行为准则,但我仍然强烈建议你拥有更开阔的思维,不拒绝思考技术背后的意义,抽象出几句话、几段文字,描述一下技术能够给哪些人带来哪些影响。

我的研究生导师是计算机与法学两个专业学科交叉后出现的新方向——计算机司法鉴定领域的领军人物,10 年前计算机司法鉴定概念还未明确的时候,导师他们就着手做了很多工作,并在工作中不断发现新的需求,进一步坚定了该领域的发展前景。

说这个是讲开拓思路的方式,你既可以抽象,也可以细心观察技术可以交叉运用的场景,云大物移智+,没有什么技术是不能用移植的。


二、“史蒂夫更倾向于把自己视为富有远见、质疑与反叛精神的大卫,灵活、敏捷地与笨重的歌利亚巨人作战”。


大卫与歌利亚的故事源于《圣经》,歌利亚是著名的神力将军,他带兵攻打大卫的家乡,所有人看到他都退避三舍,不敢应战,最后,牧童大卫应战,投石弹弓打中歌利亚的脑袋,并割下他的首级。

格拉德威尔以这个故事为基础,写下了著名的畅销书《逆转》,他将不穿铠甲就应战的大卫塑造成了一个渴望胜利的弱者,在接受挑战时不做正面对抗,而是采用自己更擅长的灵活跑动的方法,去打击对方力大无穷却难以闪避的缺点。

这至少有两方面启示,其一,正面刚与弯道超车的思考。打败微信的会是另一个通讯工具吗?不会编程还有机会成为科技从业者么?嘴贫竟然还可以直播?性格内向就只能当观众吗?请认证思考当前自己所处的场景,不要从单一维度评价自己,优势劣势可以相互转化。不要站在一棵大树的印象下生长,找一块不受他干扰的地方接受更多阳光,很有必要。其二,结合我个人的经历,我在研究生期间选择专业的时候,以及后来选择工作的时候,基于宁做鸡头不做凤尾的理论,选择了更少牛人选择的方向,从实际效果来看,更容易受到重视,发展也更顺利一些。思考一下,BAT 华为里有多少大牛还没出头?普通的体系和卓越的结构,混乱和秩序,究竟哪一个对个人更有利?


三、“从本质上,工程师的职责就是解决问题,如果能解决那些看似无解的大难题,会让他们激动不已。史蒂夫向他们提出了不可思议的挑战,为他们设立的目标在电脑行业是绝无仅有的。”


在乔布斯提出手机上只能有一个物理按钮的时候,恐怕没有一个工程师会同意这个做法。

上面这段话常常让我想起《三体》里的“只送大脑”故事片段,在外部不断提出飞船运载能力不足的情况下,维德没有放弃,不断引导团队成员开阔思路、制定新的解决方案,让看似不可能的事情,最终通过只送大脑实现了。这是一段经典的强压、反弹、再强压、更高的反弹式桥段。作为杰出的领导者,引导是其次,自己所体现的引领、创新、不放弃的态度,更重要。

第二,对于承压的团队成员而言,一定会在这期间不断质疑领导是不是傻逼以及我居然做到了对亏领导的好之间不断思考,没关系,都会有这种反复,我们需要感觉到团队共克艰难的信心,以及个人不被辜负的保证,才有可能全力以赴,如何评价这种感觉,下面会讲到。


四、“他认为震惊世界是他的责任和与生俱来的权利”。


5 年前第一次读到这句话的时候印象不深刻,但现在它真实地触动到了我。

近十年职场经历给自己带来的一贯感受,基本上让我认为选择一份性价比更高的工作、让家人生活的更好的一些才是我的责任和权利,这种感受像是在一条平稳的河流中顺流而动,我只想要一艘更好的船,不期待波澜,更不主动逆流而动,两岸的风景不错,不知道有没有更好的风景,但我已经说服自己,还有什么理由抱怨这不错的风景呢?

可是这似乎少了一点什么,少了一点生命的张力,少了一点好奇心,少了一点改变航道的动力和勇气。

是快乐水不好喝?还是手机不好玩?震惊世界的观点看似有些中二,但是这和所有看起来没有必要的事情一样,比如公众号写作、健身、读书,一旦坚持,就会带动不一样的思考,产生不一样的动作和结果。

奥尔德斯.赫胥黎曾说过"只要我们具有能改善事物的能力,我们的首要职责就是利用它训练我们的全部智慧和能力,来为我们人类至高无上的事业服务。",或许我们尚无法达到这样的境界和思想高度,但总有前行者值得我们仰望。给自己的工作赋予意义,或者找寻自己认为有意义的工作。


五、“麦克尼利始终注视着窗外,发掘世界到底需要什么,史蒂夫却始终只看着镜子里的自己”。


始终看着自己这件事是贯穿乔布斯生命的重要主题,使用 zhihuanji、到印度寻求生活意义、信仰佛教、反复阅读《一个瑜伽行者的自传》《禅者的初心》、麦金塔的失败、ipod 与 iPhone 的成功......这些事情没有一件是别人让他做的,全部都是乔布斯的主动选择,其中的一些甚至没有任何先例可供参考。

反观自己呢?有什么事情是我们主动要去做的?

是否一定要追随乔布斯、奥巴马等大人物使用的瑜伽来修炼思考的精纯,有条件特别是时间条件的当然可以,仪式感有助于深入思考(即形式反作用于内容),没有条件,特别是有了孩子之后没有时间的情况下,找本冥想的书籍照着做、借助正念冥想这类 app 也能获取片刻安宁和专注。

有规律的写作是行动最快、成本最低但最有效果的专注方式,我也曾经写过公众号、freebuf 专栏,过程中都感受到了不懈怠的自我推动力,但都没有保持住更新节奏,如果再战 infoq,所谓越挫越勇。

市面上诸如“21 天正念写作训练”、“365 天早起打卡”等活动非常畅销,可见大家对于树立秩序感、规律感、提升专注力是有很大需求的,参加这类活动其实是借助了外部推动,内部推动事实上具备一样的效果。如果你也希望更好地审视自己,可以尝试完全独立地建立某种规律、仪式,无论写作、冥想或其他任何方式,如果中断了再去寻求外部帮助也不迟。


六、“对很多人来说,观点就意味着尊严,必须要让自己的观点占上风,如此一来就没办法学习进步了。你必须把自己的尊严和观点分开来看。”


很多人认为乔布斯脾气暴躁,不接受其他观点,无论对什么人都是一幅不满意就开骂的凶恶样子,他所具备的“扭曲力场”的能力也是为了说服你而练就出来的。

这其实是一种误读和混淆,苹果初期的乔布斯确实表现出一种态度,但随着年龄、阅历的增加,特别是重新执掌苹果公司之后,他逐渐学会了温柔的表达方式,从乔尼.艾维(苹果首席设计官)、埃德(皮克斯总裁)等人身上学到了很多,就连从他人身上学习这个能力都可以学会,何以说是一个固执己见的人呢?

混淆则说的是乔布斯坚持自己观点的态度,与蔑视他人尊严这件事的不对立,他的理想是改变世界,干扰这个理想的人都会遭到他的训斥,根本不在乎人际关系。有点类似于你准备做大餐,但家里人切错了菜丝或者拌错了调料。当然最后也通过温柔的方式调和好了改变世界的目标和管理方式。


从心理上区别对待尊严和观点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特别是职业生涯早期没有遇到过几次当面被人反驳、正面刚对立观点的情况下,或者习惯于被上级教育、总是聆听领导口吐莲花而不竭点头。(孩提时代和学生时代就不说了,遇到他人观点反驳的情况基本上都是同龄人之间的拌嘴)。有了这样的早期经历,一旦媳妇熬成婆,也会下意识地使用权威、立场作为观点的背景,强推且不容反驳。这简直就是以往我国企业的作风画板。

现代化的企业从扁平化的组织架构、直呼其名的称谓甚至起花名,从公司层面解耦地位与观点,强调对事不对人、平等与尊重。在技术主导的公司里,这种情况更常见,大家更倾向于主动围拢在技术大牛身边,与技术水平相当的同事平等对话,水平差的同事,则因为集体参与感的需求,主动提供技术能力,本质上是一种主动提升自尊的方式。

发布于: 2020 年 04 月 23 日阅读数: 687
用户头像

石君

关注

与其更好,不如不同 2020.03.26 加入

分享孤独,成为故事,分享思考,成为思想。 做信息安全领域的探险家。

评论

发布
暂无评论
精纯还是混乱?职场十二箴言——重读“成为乔布斯”的思考(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