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点什么

抱歉,“行业毒瘤”这个锅,低 / 无代码不背

用户头像
陈思
关注
发布于: 2021 年 05 月 13 日
抱歉,“行业毒瘤”这个锅,低/无代码不背

引言


低/无代码平台是否真的有价值?它们的出现究竟是推动了一些行业/产业的发展,还是带来的负面影响更多?对于很多并不了解这一行业的人来说,这一系列问题都亟待解答。


为了探索上述问题的答案,我们请到了一些来自低/无代码行业的从业者来谈谈他们的观点,这其中有研发人员,也有企业的创始人,或许这些来自从业者的声音,能给读者带来一些新的思考角度。




低/无代码是行业毒瘤吗?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要先弄清楚一个问题:


「什么样的低/无代码工具」对于「哪个行业」是“毒瘤”?


划分低/无代码平台的方式有很多,比如最简单的可以按照使用人群划分为:适用于开发人员适用于业务人员的;按照适用类型划分则可以分为:场景应用型、产品研发型、平台生态型和技术赋能型。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划分方式并不唯一,只做参考,希望读者能够分清。


按照目前网上争论的焦点,被视为“行业毒瘤”的一类低/无代码平台是属于:旨在降低编程门槛的类型。在持支持观点的人看来:


这类工具能够实现的功能非常有限,并且让一些不具备专业技能的人,使用极不趁手、效率低下的工具,来干写代码的工作是非常危险的,这样写出来的代码既难以维护,又难以测试。


那么下一个问题就来了:这类号称可以降低编程门槛的低/无代码工具,到底成为了哪个行业的“毒瘤”。


有人认为:低/无代码平台总是预设用户人群为“初级”、“入门”的群体,并且打着“节约成本”的旗号,让企业把本该用于雇佣程序员的经费省下来,将需要编程的专业工作交给并不专业的群体,直接导致工作模式变革以及后期系统维护的成本上升,得不偿失。


所以综上,“行业毒瘤”之说法,其完整版或许是:


以“降低编程门槛”、“弱化程序员价值”的低/无代码工具,是软件开发行业的毒瘤


搞清楚了这一点,接下来就可以具体分析了。我们将争论的主要观点归纳为以下四点:


  • 低/无代码对于程序员价值的弱化;

  • 低/无代码的受众群体到底是谁;

  • 采用低/无代码的成本很高吗;

  • 低/无代码到底是不是“伪需求”。


低/无代码对程序员价值的弱化


采访了一些低/无代码从业者之后,在低/无代码是否弱化程序员价值这一点上,我们得出了一些结论。


首先,“程序员的价值是不值钱的”这种观点,绝非低/无代码行业想要传递的。在大部分从业者看来,低代码与无代码平台的建设旨在“简化工作流程”,将一些本不需要花费太多精力去做的工作交给机器。


字节跳动资深技术专家谢军令就在采访中表示:


对于研发人员而言,低/无代码是为了解决程序开发中永恒的主题之一 ——代码复用,通过标准化、通用化,实现更高层面的代码复用,通过平台化,统一技术栈,收敛代码管理、构建部署、运维等方面的工作,做到研发效率上的提升;对于非研发人员而言,则是进行了赋能,将传统的应用开发链路和周期减短,保障了落地效率的同时,也是分担了原属于研发人员的工作。


其次,用了低/无代码工具,并不代表就可以雇佣更便宜的程序员


前面已经说了,市面上大部分低/无代码工具旨在简化工作流程,那也就意味着:很多工作,尤其与研发相关的工作仍然需要更加专业的程序员来完成。而低/无代码工具在其中只是帮助他们提升工作效率,若要替代,目前还远远谈不上。


最后,随着人工智能的兴起,一些从业者在尝试将 AI 与低/无代码结合起来,这对于程序员的挑战可能更高,单从这一点上来说,在低/无代码领域的探索反而更能体现、提升程序员的价值。谢军令在采访中表示:


在低/无代码方向上,国内阿里出品的 ImgCook,也是在人工智能上小试牛刀,D2C、P2C 等概念的热度很高;单从 Web 方向的发展来看,也没多少年,Web 前端经历了从无到有、大前端、全栈的蜕变,近些年云原生、Serverless 也助力了低/无代码平台的发展,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人工智能在低/无代码平台上的融合,可以带来一次新的‘革命’,也完全有可能创造出新的岗位


低/无代码的受众到底是谁


有观点认为,低/无代码的受众群体永远是初级的入门群体,这让一些从业者表示反对。


部分低/无代码工具确实是面向一些没有编程经验的用户不假,但并不代表这一类工具的受众“永远”是初级、入门的人


从编程能力的角度来说,完全不会编程,且只能依靠拖拽、表格等方式建立工作流的群体可以算是所谓“编程初学者”,但是,他们在自己的行业以及正在参与的项目来说,是绝对的专家。


由于对自己所在的行业了解更深入,因此他们更加清楚自己需要的功能是什么,当他们对低/无代码工具逐渐熟练后,搭建一款符合其需求的“专家级”应用一般也不在话下。


来自低/无代码创业公司黑帕云的采访嘉宾李江举了这样一个例子:


某汽车改装企业是他们的客户,其门店每天都要对销售额进行多维度分析,比如每日销售额趋势、客单价趋势、到店消费最多的客户和车型等等。在用 Excel 时,每天下班前店长会花几个小时汇总所有销售人员手中的订单数据再分析结果。


在无代码平台上,这家企业仅花了不到 1 天时间就搭建了一套销售订单管理和分析系统。在销售人员各自录入订单后,所有的分析结果一目了然,从此告别了大量的手工操作,而且从分析结果中也能找到扩大销售的机会。


李江说:“低/无代码平台不仅降低了他们的运营成本,还能让其通过分析发现新的业务发展点。就这一点来说,他们并不是‘入门水平’,相反,在低/无代码工具加持下,他们本身的经验与能力得到了更好地发挥。”


而对于编程能力相对较高的“非初级”程序员群体来说,低/无代码工具也是能够提供帮助的。


李江表示,他们的用户也有不少是研发团队,通过低/无代码工具建立项目看板、追踪研发进度等等也能够提升不少的工作效率。


在低/无代码受众的问题上,谢军令的想法是:“我们说发明家都是‘懒人’,通过发明创造,消减无用功,不断的提高效率,并没有一个说法明确表示这些产品只是给初级、入门的人用的。对于低代码平台而言,也差不多是这个意思。”


他进一步表示,低/无代码平台的开发者本身也可以是平台的用户,专业研发人员也可以通过这类平台提高自身效率,进而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其他工作中,而初级、入门的人,通过这个平台也可以低成本实现自己的一些需求……所以谢令军觉得:不用限定性去做预设,它有更多的可能性可以被挖掘出来


采用低/无代码的成本很高吗


有关低/无代码争论的另一个要点在于——成本问题。采用任何解决方案都有成本,但是低/无代码解决方案的成本会比一般的解决方案更高吗?


在谢军令看来,成本问题要根据具体情况来看,是从零开始接入还是在已有系统上迁移。如果这样对比,显然后者的成本更高一些。


谢军令说:“一家公司要采购低代码平台方案,是必须结合自身业务形态、研发储能、维护扩展成本等方面进行充分评估的,投入产出比很关键。数字化转型的成本是必然存在的,即便是请独立软件开发商进行 case by case 的开发,也一样面临长期维护、业务扩展、架构迁移等方面的成本问题,它们并不只因低代码平台的引入而引入,所以这里要求的是低代码平台供应商给到的系统性解决方案,是否能够充分考虑了接入成本、扩展成本、维护成本等。”


另一家接受采访的低/无代码团队负责人用自己的客户案例进行了举例:


该客户是某线上教育机构的研发部门,采用低/无代码工具是希望能够对研发进展进行实时跟踪,比如用柱状图、仪表盘等监控需求的提交情况等等,其业务表、业务看板也是为了方便团队对需求进行汇总,以便减少沟通成本。而且,由于大部分成员是技术背景出身,因此这个研发部门的成员对此类工具的学习、适应并没有什么难度,学习成本比起 Excel 来说要低得多。


该负责人又用非常直观的费用差别对成本问题进行了说明。


“这家线上教育客户之前一直采用 Excel 和一些国外的工具搭配使用,算下来前后投入已经超过了十万人民币,对于这样一家创业公司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销。而换到我们的产品之后,一个人一年只需几百块,同时还能够兼容之前的产品,在价格上就能够节省很多。”


“更重要的是”,该负责人补充说,“这家教育机构已经把我们的产品应用到了其他部门,比如财务、运营等等,我们收到的反馈也都是比较正向的。”他表示,得到客户反馈称:对于非研发部门来说,学习的门槛多少是有一些,但是中文操作环境加上不必再“科学上网”,让员工很快就上手了。


低/无代码到底是不是“伪需求”?


在聊需求这个问题之前,有必要先回过头来看看低/无代码这个东西是如何诞生的。


低/无代码是新生事物吗?


是,也不是。


作为从业多年的“老兵”,谢军令认为,广义上来说,低/无代码工具很早就有了。从多年前的 VB、DreamWeaver 等产品,到今天的低/无代码 SaaS 平台,人们对于低/无代码工具的需求以及探索就从来没有停止过,就连大家非常熟悉的 Excel 也是技术人员在这一方面的探索成果之一。


2014 年,Forrester Research 正式提出了“低代码/零代码”的概念,伴随近些年云计算的兴起,IaaS、PaaS、SaaS 等方案应运而生,Gartner 也提出了 aPaaS 和 iPaaS 的概念,这两者跟低代码/无代码的理念非常吻合。


低代码/无代码在云计算能力的加持下,已经不再是那些单点的、解决特定环节问题的提效工具,而是平台化、成体系、提供一站式服务的系统化解决方案


此外,2018 年,西门子对 Mendix 完成了收购,又一度将低/无代码的热度推向新高点,伴随着 Mendix 在国内的布局,阿里云、华为等大厂商也正在往低/无代码的 2B 方向进行发力。


为什么这些年来有这么多大厂、小厂在低/无代码领域持续探索和发力?


哪里有需求,哪里就有市场


既然有需求,那么下一个问题来了:对于低/无代码工具的需求算不算是“伪需求”?如果从字面意思上来看:


伪需求是指当下的供给并不是用户真正的需求,产品就没有切中用户痛点


但低/无代码工具是这样吗?


在前文中的几个案例中可以看到,不论从工作流程还是使用成本的角度,低/无代码确实解决了包括研发与非研发部门的一些痛点问题,比如对汽车改装门店日常工作流程的简化,以及对销售额分析的帮助;或者是降低了研发团队项目跟踪难题,节省了团队沟通成本等等。


既如此,就字面意思来说,或许并不能认定对低/无代码工具的需求是“伪需求”。


谢军令在采访中表示,各类框架的迭代升级也好,各种架构模式的发展也好,都是因为有了实实在在的痛点和诉求,而不是纯属瞎折腾。低/无代码方向也如是,随着云服务、AI 等技术的发展壮大,以及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垂直领域运营创新的强烈诉求下,各种低/无代码解决方案也就应运而生。他表示:


如果费劲心思去抽象了一个模块,到头来在任何业务场景下它完全没有复用的机会,那这个抽象封装貌似也成了伪需求。因此在我看来,低/无代码它是源自真实需求的,它并不是偶然出现的,而是一直以来大家不断探索的产物,而且对于互联网公司和传统企业而言,他们对于低代码平台的需求场景也会不一样,不必一刀切,各取所需即可


结语


有声电影刚刚问世的时候,曾有电影大亨断言:“没有人愿意听到演员的声音!”

苹果个人电脑刚刚问世的时候,也有行业专家表示:“PC 这种东西不会被大众接受。”

有太多太多问世不久就被贴上“废物”、“没用”等标签的东西,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下变成了实用且不可或缺的产品。


正如人们对于低/无代码产品的态度一样,相信不少人对这个行业或者这类产品的了解还不够透彻,即便是从业者也仍然处在摸索的状态,如果因为看到了几个成功或者失败的案例就认为低/无代码一定会成功或者失败,这样武断的结论都是有失偏颇的。


既然如此,我们或许可以更宽容一些,给这个行业一些时间,也给在这个方向上不断探索、耕耘的人们一些时间,让从业者更多地发声,也给批评的声音留一些空间,惊喜还是惊吓,相信不远的将来就会有答案。


采访嘉宾简介


谢军令,字节跳动资深技术专家,游戏发行营销平台负责人。在 PC(C 端、B 端)、H5、Hybrid、Node 等方面均有丰富开发经验,对电商、游戏等业务的活动页面特点和可视化搭建探索有比较深入的理解。目前正在全力投入运营赋能和研发提效方向的项目中。


李江,黑帕云客户成功总监,帮助数万家企业实现了降本增效和信息化转型。目前致力于为世界范围内的中小企业提供企业级数据协作平台,用最适合业务、可演进的系统帮助企业效率持续提升。


另有部分采访嘉宾不愿透露姓名,在此一并感谢他们对本文的贡献。

发布于: 2021 年 05 月 13 日阅读数: 1050
用户头像

陈思

关注

InfoQ编辑 2017.05.19 加入

坐标北京,负责公众号AI前线(ID:ai-front),专注人工智能领域

评论 (2 条评论)

发布
用户头像
代码写得差的是多数人的毒瘤,代码质量高的仅仅成为少数人的毒瘤
2021 年 05 月 17 日 18:10
回复
用户头像
不关是不是毒瘤,大家高兴就好。其实,无论什么技术,都会有人喜欢,也都会有人厌恶。剩下的,就交给市场和时间吧~
2021 年 05 月 17 日 12:14
回复
没有更多了
抱歉,“行业毒瘤”这个锅,低/无代码不背